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沃土沐新風——黑龍江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綜述(上)
2016-08-20 10:29:5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佳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8月20日訊 從農家到田野,從生產到生活,精神文明建設之風吹遍龍江農村千家萬戶。

  近年來,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以民風建設和環境整治為重點,我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使廣大農民精神面貌發生可喜變化,同時也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

  高起點謀劃,大力度推進,攜手描繪美麗鄉村建設的壯麗畫卷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中央文明辦的安排部署,堅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作為改善農村面貌的大事、改善農民生活的實事,加強頂層設計,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推進落實。

  在堅持黨政“一把手”掛帥抓推進的同時,運用規劃引領基層抓推進。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了《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圍繞科學規劃布局美、設施完善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服務健全身心美、創業增收致富美、鄉村文明和諧美的“六美”要求,著力打造哈大齊嶺、哈綏黑、哈綏伊、哈佳雙鶴、哈牡雞七及沿邊開發開放等六條美麗鄉村示范帶。

  此外,積極選樹典型示范帶動抓推進。在方正縣召開全省美麗鄉村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重點推介了方正縣“實施導德齊禮工程、整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工作經驗。邀請150多名與會代表實地觀摩方正縣有關村屯產業發展、環境治理、道德建設、文化建設和公共服務等情況。會後,170多個地方和單位先後組團到方正縣學習觀摩。

  著眼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價值引領,推動鄉風民風建設

  圍繞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我省堅持注重基層黨組織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突出選優配強“帶頭人”,把黨性強、作風好、得民心、能乾事、善成事的同志配備到村“兩委”班子中,以黨風、政風帶動鄉風、民風的好轉。發動農民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依托“一約四會”組織編寫村規村訓、傳唱村歌村風,弘揚尊老愛幼、尊師重教、和家睦鄰、勤勞致富、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傳導正確價值取向,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穆棱市在農村創造性提出了“五互公約”,即思想上互比、環境上互管、困難上互幫、生產上互助、技術上互學,每20~25戶組成一個互助小組,增強了村民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提高了村民自治水平。甘南縣興十四村、寧安市盤嶺村注重選好“帶頭人”,加強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使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村容村貌村風發生巨大變化,成為全省聞名的示范村。

  東寧縣積極發揮鄉賢作用,選樹“老鄉賢”,挖掘“新鄉賢”,引導村民“崇賢向善”。今年51歲的王育泉是東寧鎮夾信子村樹立的老鄉賢,從上世紀80年代起開始搞邊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目前企業已涉獵寶玉石、國際物流、銀行信貸、礦產能源等多個領域,資產過億。致富後他積極反哺家鄉,安置下崗就業人員200餘人,投資數百萬元支持夾信子村進行新農村建設。王育泉被選樹為老鄉賢後,他的社會責任感更強了,在村中形成了一種向上向善的導向。在他的影響帶動下,其他富起來的村民紛紛為需要幫助的父老鄉親捐款捐物,以自己的力量支援家鄉建設。

  建章立制,增強制度機制保障,確保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常態長效發展

  近年來,我省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各基層單位都把制度、機制建設作為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根本大事來抓,確保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常態長效發展。

  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機制。按照政府投入為引導、農民和集體投入為主體、社會力量多方支持的多渠道、多層次投資路子,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把縣市作為主體,統籌使用農、林、牧、水、路、環境、文體衛等方面的涉農資金,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去年以來,全省共整合資金133.3億元,用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了960多個省級示范村修路、綠化、打井、供熱、建廣場等6000多個項目。富裕縣統籌涉農資金,配以財政資金,打捆投向示范村,帶動鄉村兩級和村民個體投入。去年全縣投放建設資金7416萬元,上級項目資金、縣級財政資金、鄉村投入資金、村民自籌資金比例約為5:2:1:2。同時建立以獎代補機制,對鄉鎮級示范村考核前三名的各獎勵50萬元,有效破解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的難題。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