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9日訊(記者張雋珊 遲亦達 白林鶴)自《黑龍江省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實施以來,我省鄉村文明建設態勢強勁,亮點紛呈。按照規劃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環境生態優良、公共服務均等、龍江特色鮮明的標准,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全面鋪開。
堅持產業拉動夯實經濟基礎
建設美麗鄉村要堅持產業拉動,做大做活做強產業園區,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主導產業,著力夯實美麗鄉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道外區民主鎮勝利村依托清山綠水,大力發展濕地旅游產業。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道外區民主鎮勝利村依托清山綠水,把產業發展與環境改善相結合,大力發展濕地旅游產業。村委會主任楊佰成告訴記者:“2010年大頂子山杭電樞紐工程截流後,勝利村的耕地被淹沒,農民失去土地,沒有了經濟收入。後來,為維護百姓穩定,給村民生活尋找出路,勝利村確定以旅游業帶動農業的發展思路,將百公裡松江濕地規劃為‘六島三池兩灘’。”目前,景區佔地40平方公裡,建成龍王島等20處景點。自2011年濱江濕地開園納客以來,經過幾年的運營和建設,濕地已初具規模,新建休息、購物、娛樂、查詢、醫療等服務為一體的游客服務中心。幾年來,景區接待游客50餘萬人,實現收入700多萬元。
綏化市北林區永興村黨支部書記賈紅濤發揮物流銷售渠道優勢,帶動村民發展經濟作物種植實現增收致富,帶領村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經過幾年發展,永興村成立了4個農民合作社,建立“農戶+合作社+企業+市場”的產業化發展體系,村集體直接增收500餘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6萬元。而位於海林市郊的蔬菜村則是產業帶動典型,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3萬元,其中蔬菜產業收入佔總收入60%。2015年,全村蔬菜棚室面積發展到3450畝,年產各類鮮菜1億多斤,其中出口俄羅斯和銷往深圳、廣州、上海、杭州等地6000多萬斤,蔬菜總收入達9200萬元,已成為海林市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和出口基地。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
農村要乾淨整潔起來,必須解決好硬件建設、環境整治維護等問題。
方正縣會發鎮和平村瓦房屯村容整潔。
方正縣會發鎮和平村瓦房屯村民的居住環境和精神面貌,在兩年之間發生了徹底變化,曾經的落後村如今成為方正縣改善村容村貌的示范村。道路和排水等基礎設施破損嚴重,晴天灰塵漫天,雨天泥濘滿路;環屯四周柴草連片、垃圾成堆;很多庭院房屋破舊、柵欄歪倒、雜物成山就是以前瓦房屯的真實寫照。2015年以來,瓦房屯實施道路硬化、柵欄改造、邊溝護砌、廣場建設、庭院美化、文化長廊六項工程。在村容村貌整治過程中,通過群眾參與謀劃、監督、建設、互幫互助,自建廣場、自安柵欄、自美庭院、自清柴草、自建柴棚、自運垃圾、自栽花草。提起當時的建設情況,會發鎮副鎮長趙長城深有感觸地說:“村前廣場完全是由村民一塊磚、一鍬土、一桶沙自己動手建設完成。廣場建到一半時,村民們就已經迫不及待在廣場上跳起了舞。村民們推開家門就能看到自己鋪成的廣場,所以對廣場衛生情況特別珍惜,村屯整潔程度在整個方正縣都已成為標杆。”
賓縣賓州鎮友聯村楊家屯公共服務中心。
過去,賓縣賓州鎮友聯村楊家屯老村莊是個小山溝,多數人居住在低矮簡陋的泥草房中。2011年,友聯村通過“村企共建”的方式整村改造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短短幾年,原來的窮鄉僻壤變成了現在的度假勝地,寒地溫泉、水上樂園、登山滑雪等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友聯村是賓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代表,一個縮影。如今這裡的村民全部住進了樓房,每天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領略著優美的自然風光,又能享受到城裡人一樣的現代生活,怡然自樂。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的公共服務中心,設置了文化禮堂、志願服務站、展室、文明小劇場、閱覽室、道德講堂、農民培訓夜校等功能室,目前已發展成為友聯村全村村民開展活動、演出創作、學習培訓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公共活動中心。公共服務中心沙盤模型是2011年友聯村建設之初的規劃願景,短短5年時間,當初在沙盤規劃中的村民夢想,現在都已變為現實。
據了解,目前,黑龍江省已有6684個行政村建立保潔隊伍,佔行政村總數的72.8%。大力實施鄉村清潔工程,綠化村屯1196個,全省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污水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60%以上。加大村莊道路建設,完成2802處集中供水工程,解決3808個村屯204.66萬農民的飲水安全問題。積極推進改爐、改灶工作,推廣使用煤氣、沼氣、太陽能燈清潔能源。堅持高標准改圈、改牆,倡導規模化養殖,美化鄉村庭院。
下一步,黑龍江省將結合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的實際,紮實開展“淨化、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全面推進“改路、改水、改廁、改灶、改牆、改圈”,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更多農民生活在美麗鄉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