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鄉風民風美起來 文化生活更精彩——黑龍江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綜述之二
2016-08-20 19:09:5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張雋珊 遲亦達 白林鶴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0日訊(記者 張雋珊 遲亦達 白林鶴) 方正縣方正鎮建國村為所轄的5個屯設立了5棵“德禮樹”,用於弘揚村民善行義舉。每棵“德禮樹”上都掛著一個個卡片,記錄著村民所做的好人好事,如免費送鄰居孩子去縣醫院看病、義務拉糧食、無償修理農機具等。該村黨支部書記崔慶彬介紹,從2015年末至今半年時間,“德禮樹”上已掛上了100多個卡片,也就是說,全村450戶居民,四分之一都做過好人好事。5棵“德禮樹”無聲地教育和感動著建國村的村民。

  龍江文明不文明,關鍵看農村;農村文明不文明,主要看農民。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黑龍江省非常重視農民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設,既要改善村容村貌等外在形象,又要強調農民內在素質的培養,將“內在美”和“外在美”有效統一起來。

  一滴水愛心社發起人馬建文講述助人故事。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攝

  崇德向善淳化心靈 鄉風民風美起來

  文明和諧、民風淳朴、崇德向善是美麗鄉村的重要標准之一,在好人好事感召下,潛移默化提昇自己的道德觀,無形中就形成了鄉村中的正能量。

  延壽縣有一個家喻戶曉的群體——一滴水愛心社,他們執著公益、充滿愛心,2014年以來已經幫助老人、學生、兒童、病患等各類困難群眾1000多人。在愛心社的帶領下,延壽縣形成了“人人爭當志願者、全民爭創文明城”的良好氛圍。2015年,延壽縣志願者網上注冊人數達9394人,總活動時間為46569小時,參與率達63.8%,動員率達100%。

  方正縣建國村“德禮樹”上記錄好人好事的卡片。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攝

  “?禮之家”是方正縣松南鄉紅星村開展?禮活動的場所,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多年來,紅星村一直依托“?禮之家”開展“五個好”評比活動,評選好鄰居、好家庭、好少年、好公婆、好媳婦帶頭人和星級文明戶100餘人,發揮善行榜、孝老榜、賢達榜等先進群體和好人、能人帶動作用,以實現對村民的道德教化和熏陶。

  著眼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特點,黑龍江省從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和價值觀念普及入手,培育文明和諧的鄉風民風。齊齊哈爾市查罕諾村注重從強化村級管理入手,從實際出發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成為改善村風民風的典型。全村現已成為無賭博、無酗酒、無封建迷信活動、無盜竊、無輟學等現象的“十無村”,其核心經驗就是利用村規民約廣泛開展核心價值觀宣傳普及和主題實踐活動,開展文明村鎮和文明家庭創建評選。


  據了解,黑龍江省目前已有68個村鎮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17批(次)2000多個村鎮被評為省級文明村鎮(標兵)。下一步,黑龍江省還突出村屯主體,深化鄉風民風建設,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入開展以“引領風尚•鑄魂龍江”為主題的核心價值觀“六進”活動,深入開展“德禮滿龍江”、“傳立家風家訓•凝聚道德力量”、“家在龍江•踐行五好”等主題實踐活動,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以優良家風帶動鄉風民風建設。

  通河縣文化館群眾排練。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攝

  發掘傳承寓教於樂 文化生活美起來

  美麗鄉村建設同樣要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加快農村文化服務設施陣地建設,加大農村優質文化服務供給,著力滿足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熱切期盼。

  黑龍江省充分發掘、保護和傳承反映村落個性的耕讀文化、民族風情、民間技藝,規劃和建設了一批民族村、民俗村、風情村、旅游村,充分展現不同特點的地域文化。齊齊哈爾市梅裡斯區雅爾塞鎮雅爾塞村建立了千米文化牆,集中展示達斡爾族的生活、生產和民俗文化。尚志市的尚志碑林目前已成為擁有豐富館藏的綜合性書法文化博物館,擁有書法碑刻、墨跡計10000餘件,國家級文物600餘件。其中,“千龍壁”收錄古今1066個“龍”字書法作品,把“龍”從象形到演變為神話圖騰的起源以及社會經濟生活等發展過程都展現得淋漓盡致,是目前中國最完美的“龍”字書法藝術表現載體。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是小說《暴風驟雨》的創作原型地,該村充分挖掘土改文化底蘊,建設《暴風驟雨》紀念館,在叫響“中國土改文化第一村”品牌的同時,愛國主義也在全體村民中鐫刻下深深的印記。

  黑龍江省把“種文化”與“送文化”結合起來,既“種”下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這樣的硬件設施,又大力培育當地的文藝骨乾,激發農民的文化熱情,“送”出一支支永遠活躍在農民身邊的文化隊伍。從2014年起,通河縣政府每年從本級財政資金中拿出50-100萬元,用於獎勵扶持各類藝術團隊、協會開展文體活動,目前已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縣文體局副局長劉剛介紹:“無論是縣文化館還是縣老年大學,無論是舞蹈隊、管樂隊還是書畫班、刺繡班,無論是平時還是周末,無論是早上六七點鍾還是晚上七八點鍾,所有文化場所都人氣爆棚。”

  僅有3名職工的木蘭縣吉興鄉綜合文化站,開展豐富多彩文藝活動受到轄區村民的擁護和歡迎。文化站長王向東告訴記者:“文化站結合每個村屯特點確定發展模式,該鄉的曉光村建設了農民小劇場和冰雪文化基地,火炬村建設了農民文化宮,紅旗村建設了農民文化活動室,村民被大量的文化活動所吸引。如今,參與活動的大大增加了,而打麻將、打撲克、告狀上訪的卻大大減少了。”

  據了解,黑龍江省已先後建設90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在全國率先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全覆蓋。組織開展“金色田野”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和“美麗鄉村”農民文化匯演、農民紅歌會等,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百館千站送文化下基層”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今後,黑龍江省將加快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建設、管理、使用有機結合,在有用、適用、綜合、配套上下功夫,使文化惠民工程更好地與農民群眾需求對接起來。充分利用優秀地域文化品牌,深入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龍江特色的民間藝術,進一步彰顯龍江美麗鄉村的文化魅力。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