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1日訊 一張無言的成績單,彰顯出龍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累累碩果,也訴說著龍江鄉村群眾的幸福生活:建制村主街路硬化率達到100%;1196個村屯得到綠化,綠化面積20440.3畝;建設90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在全國率先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全覆蓋……
近年來,全省各地結合本地實際,探索有效途徑,創新工作方法,使黑龍江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春風化雨,潤澤廣袤黑土地。
營造環境之美為農村精神文明增“質”
良好的生態環境既直觀反映農村文明程度,也是文明生態村鎮的外在表現。基於這種認識,黑龍江省堅持問題導向,在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上下力氣、出重拳。
去年伊始,黑龍江省相繼出臺了《全省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行動方案》、《黑龍江省城鄉環境衛生整治行動方案》(2015-2020年)、《黑龍江省村莊垃圾治理規劃》等一系列針對農村環境治理的方案與規劃,在長效管理上出實招,體現出各級政府整治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決心。
此外,大力實施鄉村清潔工程,以冬春、夏秋季節交替期為重點時段,以路、溝、橋、樹、牆、廁、圈、倉、垛等為重點部位,集中治理垃圾亂放、柴草亂垛、禽畜亂養、污水亂潑、糞便亂堆等“五亂”現象,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建設垃圾填埋、生活污水處理等項目10多個,采取日保潔、月會戰等靈活形式,推行垃圾、柴草、糞肥“三出村”,農村衛生環境大為改觀。綏化市北林區結合農村春秋兩季生產生活特點,集中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百日會戰”,重點開展“村屯四清”。
去年,全省2642個行政村實施了環境集中整治行動,大力加強農村垃圾治理,推進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實施美化綠化工程,綠化村屯1196個,綠化面積20440.3畝。全省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污水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60%以上。
營造人文之美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鑄“魂”
精神文化生活是農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黑龍江省順應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熱切期盼,大力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積極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讓農民群眾享有文明健康的精神世界。
午後烈日的炙烤下,戶外萬籟俱寂,而雙城希勒村的綜合文化站裡卻人聲鼎沸。乒乓室中,熱愛運動的人左右開弓、揮汗如雨;戲曲排演廳裡,喜歡戲曲的村民有板有眼地唱起京劇片段……
說起文體活動中心,往來其間的村民都贊不絕口。這座實施文化惠民的地標性建築,設有體育館、圖書館等多個活動場館,自投入使用以來,滿足了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深受群眾好評。
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先後投資近4億元,建設90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在全國率先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全覆蓋。
農村文化建設不能滿眼仰望城市的琳琅,而要反躬尋覓鄉土的根脈。黑龍江省組織開展“金色田野”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和“美麗鄉村”農民文化匯演等,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百館千站送文化下基層”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此外,黑龍江省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起來,建設農民身邊不走的文化隊伍。哈爾濱市道外區民主鎮光明村組建了鄰裡鄉親樂隊,堅持20多年進行義務演出,極大地豐富了當地村民的文化生活。齊齊哈爾市梅裡斯區雅爾塞鎮雅爾塞村建立了千米文化牆,集中展示達斡爾族的生活、生產和民俗。
營造風尚之美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神”
文明風尚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所在。黑龍江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農村文明創建活動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將“文明種子”遍撒農村大地。
著眼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特點,從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和價值觀念普及入手,培育文明和諧的鄉風民風。深入開展“德禮滿龍江”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通過百姓大講堂、農村文明隨手拍、農民素質爭優賽等途徑,引導廣大農民學禮儀、尊禮儀、用禮儀,摒棄不文明陋習,培育崇德向善、誠信友善的民風。
據了解,這項活動在全省產生了廣泛影響,帶動哈爾濱的“德禮滿冰城”、佳木斯市的“德潤佳木斯”、雙鴨山市的“德耀雙鴨山”、大興安嶺的“德潤興安·美在大嶺”等活動持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