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8月21日訊 冰城房屋租賃市場,按理說每年春節過後是旺季,可是,由高校畢業生和陪讀家長構成的“租房主力軍”,卻橕起了七八月份這個第二高峰。租房、搬家……尤其是那些讓娃上名校、家又不在附近居住的准陪讀家庭,8月,似乎成了他們的“遷徙月”。
不同於這座城市的普通租房者,他們擁有自己的宜居住房,卻甘當租客;他們或蝸居在老舊的房屋裡過著“5+2式”的生活,或夫妻被分居“跨城而居”;他們不僅付出了精力、財力,還要搭上了自己的“生活質量”,而目的只有一個——可以讓孩子既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又能“不把時間浪費在路上”。
他們就是被稱為現代孟母的“學租家庭”。
眼下開學在即,“學租家庭”即將入住,記者聯系到了多個有此經歷的家長,聽他們講述自己的陪讀生活。
現代版“孟母” 賣房買房再租房一頓狂折騰
自從進入7月份,肖池就一直在用“累”和“忙碌”來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女兒放暑假,既有老人幫忙照看,又不用接送孩子去幼兒園,按理說這是她最愜意的一段時光,可是為了給即將就讀鐵嶺小學的女兒創造一個“宜居環境”,她一直忙碌著。“從七月中旬開始,我就頻繁出入中介,尋找適合一家三口租住的房屋。很多名校附近的出租房,都是要麼又老又破、要麼租價超高。室內環境好、家電全的,在這片兒,三十多平方米的,月租金至少一千七八(百元)。而且,稍有遲疑立馬被人搶租。”肖池說,自己找了半個月,纔租到一個相對滿意的房屋。
“學租房”真的這麼緊俏?黑龍江省好房通房地產公司的總經理李士佳給予了肯定的答案。“八月份是‘學租房’交易的黃金階段,租量至少被抬高20%-30%。登記到簽約時間則縮短了一半。”
出租房子緊俏了,租房者想找到滿意的房字就更難了。“一方面是議價的空間小,一方面室內環境好的,真的很少!”肖池告訴記者,之所以說自己租的房子“相對滿意”,是因為那房子不算特別老舊,價格同比略低,使用面積58平方米,月租金1900元。只是,房內的衛生環境超差。“廚房排煙罩、牆面掛著厚厚的油泥,衛生間的瓷磚一碰就掉,室內床、櫃輕輕一推感覺就要散架……”“學租房常年輪租給家長,一般都這樣。樣樣都好的特別貴,工薪層很難承受。”
租房後,肖池和老公開始了長達半個月的修補、掃除、添置物品。雙休日不必說了,就連下班後的時間也是在勞動。而這還不是他倆最累的表現。為了讓女兒從小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一年半之內,她先後賣房、買房、出租、求租,光搬家就弄了兩次。肖池感慨,很多親朋都說看她折騰得都累,“可沒辦法,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城市裡的“遷徙族”有房只能周末住
和肖池一樣甘當租客的還有尹麗潔一家,只是她過的是“遷徙生活”。
尹麗潔一家在哈市東直路上有一套使用面積八十多平方米的住房。為了讓兒子上名校,兩年前,她和朋友在花園小學學區合資買了一套使用面積20多平方米的學區房,然後以“超低價假買賣”的方式,讓兩個相差一歲的孩子分別入了學。原本這樣做,兩家人的如意算盤是,既能讓孩子上名校,又能少拿一部分錢買房。可是入學一年後尹麗潔發現,每天接送孩子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不但路遠耗時還經常堵車。為此,兒子每天上學要比其他就近居住的同學早起40多分鍾。於是,她和丈夫一商量,去年在學校附近租住了一間使用面積30平米的“學租房”。
自那以後,尹麗潔一家便過起了“5+2式”的生活,每周日的晚上回“學租房”蝸居,周五孩子放學再回到自己原來的大房子裡過周末。可是,這種生活他們並不開心。“最大的弊端就是開銷大和不方便。”尹麗潔說,家長追求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僅‘抬高’了房價也抬高了租價,一套學區內不足30平方米的房屋,售價至少要40多萬,租金則在1500元以上。“我兒子所在的校區,房價更高。”為了節省兩邊居住的開支,夫妻倆選擇了小面積的學租房,可這樣的房子空間小,做什麼都相互乾擾。“兒子學習的時候,我倆連句話都不敢說。原來顧家的老公下班都不愛回家了。”
和尹麗潔一樣過著“5+2式”生活的陳聰也坦言,其實在“學租房”裡就是將就住。“房子環境能入眼就不錯了,更別說周邊配套了。多數名校都在商圈或老城區,特別嘈雜。”三年前,陳聰為了在蕭紅中學讀書的兒子選擇了“學租房”,只住了一年,實在不適合這種生活,搬回了原來的房子。今年開學兒子上初四,為了給孩子節省上學路上的時間,他又即將回歸這種生活。“下血本”陪讀
夫妻分居“跨城生活”
“學租房”環境再不好,家長還是趨之若鶩。一位從事多年房屋中介工作的經紀人告訴記者,八月份,有的經紀人靠“學租房”租房提成都能收入過萬。
為了能讓孩子讀名校、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家住阿城的關女士更是下了“血本”。今年,關女士的女兒通過面試被哈爾濱工大附中錄取,這本是讓人高興的事兒,可是從阿城區到哈爾濱市區20多公裡的路途卻讓一家人犯難。“讓孩子天天坐通勤肯定不可能,只能大人做犧牲。”關女士說,她和丈夫一商量,決定在學校附近租個房子居住。但是,找了一個月,都沒有心儀的出租房。關女士急了,和房主討價還價“你把房租給我便宜點兒,我給你裝修!”就這樣,她以每年1.3萬元的價格,租住了一間35平方米的“學租房”,然後花費一萬多元更換了房間的門、窗臺、地板、櫥櫃,粉刷了牆面,添置了冰箱、小型洗衣機等“剛需性”家電。“就像弄自己的房子那樣。”關女士說。“你這工程也太大了點兒吧?”記者問道。“沒辦法,需要在這兒住四年呢,收拾收拾總能舒服點兒。”
其實,像關女士這樣“租房裝修”的並不少見。在蕭紅中學附近“學租房”裡居住了4年的辛女士說,自己當初租學租房時,就花費了5000多元,重新做的牆壁櫃、換的地板和馬桶、手盆。在師大附小附近租房的盧女士入住時,也是粉刷的牆面、鋪的地板、安裝的熱水器。但其實“怎麼收拾都沒有原來舒服。”而且,他們都覺得給租來的房裝修,實際上比給自己房子裝修更累心,因為既要控制成本,又不能選太差的材料,所以很累心。
當然,相比之下,他們還是沒有關女士犧牲大,因為自此之後她要告別五分鍾步行到單位的生活,每天單程坐車一個多小時,往返哈爾濱市區和阿城區之間。夫妻倆擔心這樣折騰四年身體受不了,商量著“分居生活”、輪流陪讀。雖然一想到這樣的生活心裡就“打鼓”,但關女士說她相信自己能堅持住,因為“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或許女兒能考上更好大學,或許就有更好的發展”,這是她最大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