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就龍江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轉方式調結構是龍江振興發展的重中之重,尤其在產業結構上要做好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文章。而無論是改造昇級傳統產業還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振興發展的根本是要靠創新引領。
近年來,龍江各條戰線圍繞創新發展這一理念做出了一系列有益嘗試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即日起,東北網將圍繞“農業聯合體探索發展新模式”、“新興產業形成新引擎”、“科技創新打造新動力”、“人纔聚合奠定高起點”、“孵化器孕育創新企業集群”等五方面推出系列報道,聚焦“龍江新字風景線”。
龍江新字風景線全媒體系列報道。
齊齊哈爾市克山縣是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試點縣。近年來,克山縣不斷探索現代農業轉型發展新模式,組建農村合作社聯合社,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
日前,東北網記者深入到克山縣田間地頭,實地走訪“克山模式”下的新型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東北網8月23日訊(記者 許俊鵬) 盛夏時節,走在黑龍江省克山縣河南鄉的田間地頭,長勢喜人的各種農作物預示著又一個豐年的到來。
在克山縣河南鄉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黨委書記盧玉文告訴記者,“由7家合作社聯合組建的哈克仁發薯業有限公司今年成功跟荷蘭誇特納斯集團合作進行馬鈴薯種薯繁育,引進荷蘭優質新品種20個,今年生產微型薯5000萬粒,帶動種薯種植1萬畝,預計可以實現產值1.2億元,效益7400萬元!”

克山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內的馬鈴薯種植示范田。東北網記者 許俊鵬攝
提到哈克仁發薯業有限公司,還得從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機合作社說起。克山縣河南鄉仁發現代農機合作社始建於2009年10月,注冊資本850萬元。經過多年的發展,合作社現有固定資產3789萬元,輻射面積50萬畝。先後榮獲“全省現代農機合作社示范社”、“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稱號。但就是這個全國聞名的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也遭遇了“瓶頸”。2013年,合作社嘗試與荷蘭誇特納斯集團合作,引進馬鈴薯種薯繁育、工業薯種植項目,荷蘭方面考慮到仁發合作社耕種的土地面積不足以支橕馬鈴薯全產業鏈項目,而且仁發合作社的年收益與項目投入不匹配,項目合作談判進展緩慢。
荷蘭誇特納斯集團是知名農業生產及食品加工公司,記者幾經輾轉聯系到了該集團中方協調員馮斌。通過越洋電話,馮斌講述了誇特納斯集團與克山的初次“結緣”,“2013年,仁發合作社聯系到了誇特納斯集團中國分公司,希望能與集團合作馬鈴薯項目。總部得知這一消息後,派出了考察團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在克山,項目組十分欣喜地發現,克山獨特的地理資源優勢十分適合馬鈴薯全產業鏈條項目,但是,當時,仁發合作社馬鈴薯種植面積僅有3000多畝,體量太小。而荷蘭方面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需要實行輪作,土地面積小不能支橕整個項目運行。同時,馬鈴薯全產業鏈加工項目需要大筆資金注入,僅一臺大型馬鈴薯專用種植機械就需要近2400萬歐元,而仁發合作社的年收益與項目投入不匹配。考察團成員雖然看好這個合作項目,但還是失望而歸。”

仁發合作社內停放整齊的大型農機具。東北網記者 許俊鵬攝
合作社要發展,還得先壯大自身。與荷蘭企業談判陷入僵局後,仁發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玉越發清晰的認識到,一家合作社的體量很難與國外大公司在談判桌上“對等”。2014年,仁發合作社聯合了其餘6家千萬元級農業農機現代合作社成立了克山縣聯興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社總資產近億元,基地經營土地面積達到21萬畝,大型農機具371臺套。聯合社開展統一管理模式,統一生產資料采購、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生產標准、統一品牌包裝的服務和互助合作。土地面積擴大了,種植結構好調整,合作機遇也增多了。
2015年,聯合社成立了克山哈克仁發薯業有限公司,再次與荷蘭誇特納斯集團取得聯系,希望能再續前緣。誇特納斯集團再一次派出考察團實地考察。馮斌說:“當我們看到聯興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運營情況後,覺得哈克仁發薯業有限公司在體量上已經能夠支橕馬鈴薯全產業鏈項目。同時,荷蘭的投資銀行也看好誇特納斯集團與哈克仁發薯業有限公司的合作項目,並同意為該項目注入資金。合作談判很快就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雙方達成協議,開展馬鈴薯加工產業鏈項目。”

克山縣北聯鎮新興村黨支部書記宋金貴觀察漢麻長勢。東北網記者 許俊鵬攝
據了解,馬鈴薯加工產業鏈項目包括馬鈴薯種薯繁育、工業薯種植、工業薯加工、薯制品銷售等,全部引用荷蘭先進技術和實驗設備。項目達產後,年生產能力達到1.5億粒。引進荷蘭馬鈴薯全粉全自動化加工生產線3條,年生產全粉2萬噸。該項目帶動原料基地10萬畝,基地實現全程機械化。項目達產後,預計實現產值2.4億元,利稅0.4億元。目前此項目已列入省“十三五”重點項目。

自走型噴灌設備在甜玉米地裡作業。東北網記者 許俊鵬攝
克山農業聯合體的組建讓企業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讓農民得到了實惠。“過去全家人一年種24畝地,忙活下來一年收入還不到2萬元。自從2012年加入合作社後,收入連年增長,2015年光我自己的收入就達到7萬元,日子是越過越好了!”河南鄉公政村村民劉雙義興奮地說。“現在,合作社又和荷蘭大公司合作,搞馬鈴薯種植項目,預計今年的分紅比去年一畝地就能能多出200元。”看著地裡長勢旺盛的馬鈴薯,劉雙義對今年的收益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