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9日訊 28日,在美麗的松花江兩岸,首屆哈爾濱國際馬拉松賽如約舉行,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空前的激情和歡樂。『馬拉松開跑,全城一起過節』,『3萬人用腳步丈量的哈爾濱比想象中的更美』,『奔跑把,哈爾濱』……在哈爾濱人乃至黑龍江人的手機微信裡,有關馬拉松的話題全天呈現刷屏態勢。
國內馬拉松賽事日漸火爆,原因在於參與馬拉松賽的門檻低——能跑就行。特別是很多馬拉松都設置了半程和迷你賽段,為很多長跑愛好者敞開了大門。但舉辦馬拉松賽事,卻是一項極其專業、復雜、系統的工程,是一個城市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綜合體現。特別是像『哈馬』這樣3萬人的國際馬拉松,不是『定好一個日子劃出一條賽道』就行的簡單事情,而是涉及道路、環衛等硬件設施,安保、志願者、醫療救助、賽道規劃等軟件的綜合實力。『哈馬』的成功舉辦,檢驗了哈爾濱的綜合實力,也展現了哈爾濱的綜合實力。特別是通過央視的直播、門戶網站的直播、參賽選手及市民自媒體的擴散,集成刻畫了哈爾濱夏季生態優勢,展示了哈爾濱獨特的文化、歷史、建築特色,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將有力釋放『馬拉松效應』,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從城市本身來說,對於市民全民健身意識的增強、城市活力的提昇、市民精神的凝聚、城市文化和性格的塑造,』哈馬』也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外部的變化,總是折射出必然性。在剛剛結束的裡約奧運會上,中國軍團金牌總數比上屆奧運會少了12枚,但『淡化金牌』似乎成了中國民眾的『集體意識』,沒有埋怨沒有抱怨,人們津津樂道的關鍵詞是更能體現體育本質的『洪荒之力』和中國女排的頑強拼搏。從『唯金牌論』到淡化金牌,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大國心態的必然。
而『哈馬』的激情上演,和其他城市馬拉松的火爆舉行,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對應的是一個奔跑的中國,是全民健身熱情的必然反映。有資料顯示,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後,人們的健康性、時尚性、娛樂性消費支出將明顯增加。而跑馬拉松成為一種時尚,是全民健身熱潮急劇昇溫的直接體現,是公眾追求健康、休閑、高質量生活的一個縮影。
如何面對急劇昇溫的全民健身熱潮,已經成為政府和相關部門繞不開的新課題。目前,各行業都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育事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迫在眉睫。怎樣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有效的體育供給,需要提高認識,精心規劃。
從我省看,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快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在場館資源上做加法,讓公眾有休閑健身的好去處,想跑步不用等到周末去『郊跑』或者夜間和汽車『夜跑』,游泳不用擔心水質不好染上病菌,冬天想踢場室內足球不愁找不到場地……
『馬拉松』總是作為長期和堅持的代名詞,從這個意義上說,『哈馬』雖然落幕了,但『哈馬』的標志性意義剛剛顯現,給城市和市民帶來的激情、對運動的熱情,應該繼續『跑』下去,作為全民健身一個新的起點,讓健身成為市民新的習慣,內化為城市文化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