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哈爾濱知青公園迎來大批知青參觀 老知青捐獻當年物品
2016-08-29 09:46:31 來源:黑龍江晨報  作者:王佳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9日訊 “實在太熟悉了,這些印入生命的記憶,一輩子都抹不去,各種勞動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場景布置,仿佛當年激情歲月的再現。”24日,哈爾濱知青博物館又迎來了一批游客,他們都是哈爾濱知青聯誼會的成員。哈爾濱市知青博物館內的展品,大多數都是眾多北大荒知青們為紀念館募集的,包括勞動工具、衣服、生產隊的隊旗、水杯、日記本、書信等,而每件物品的背後都有一個讓人難忘的故事。

  1963年知青馮繼芳:打滿補丁的棉毯跟隨了我半個世紀

  馮繼芳是1963年的知青,去的是北安縣趙光農場,“我當時學習挺好的,我父親一直就想讓我考大學,但當時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我就報名下鄉了。”馮繼芳說,回家後她做通了父親的工作,父母為她買了一條棉毯,用來包裹行李,而正是這條棉毯,跟隨了馮繼芳半個世紀,直到知青博物館成立之前,她纔將棉毯捐了出來。

  “1963年6月30日,我從哈爾濱出發,到了趙光農場,當時哪有行李箱啊,就用這條棉毯包著我的被褥和換洗衣服,晚上睡覺就把棉毯鋪在炕上,白天用它把被褥卷起來。”馮繼芳說,下鄉的13年間,她去了很多地方,每次接到出差的通知,她都會用棉毯打起背包出發,十幾年來,棉毯上大大小小幾十塊補丁,最大的一塊補丁是她剛到農場放牛擠牛奶時戴的圍裙。

  馮繼芳說,從趙光農場回到哈爾濱之後,這條棉毯她也沒捨得扔,一直鋪在家中的床上,成了家中的無價之寶,“20年前,我搬新家的時候都沒捨得扔,想著給我的孫子孫女留著,讓後輩知道我們當年的生活,現在這塊棉毯被陳列在知青博物館內了,不僅可以一直幫我保管,還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以此來懷念我們的下鄉生活。”

  1968年知青陳忠禮:醫療手冊、軍用水壺勾起青春回憶

  “這本赤腳醫生手冊是我當年在共青農場用過的。”65歲的陳忠禮在博物館的衛生醫療區看到了自己捐的一本赤腳醫生手冊時非常激動。陳忠禮是1968年下鄉的,當時去的是蘿北縣的共青農場,“我們在農場都是乾農活,一開始沒有經驗,經常會受傷,有一次我去縣裡,就買了這本赤腳醫生手冊,回到農場以後,有隊友受傷了,我就按照書上面說的給他們看看,還真挺管用,這本書我後來一直保留著,這次說要給博物館捐東西,我就找出來了,封皮沒了,上面這幾個字是我寫上去的。”陳忠禮說。

  陳忠禮說,博物館裡展出的物品,真的都是他們下鄉時期所用過的,看到這些物品,好像又回到了下鄉建設北大荒的時候,能回憶起很多當時的情景。“這個邊境居民證是我的,當時沒有身份證,邊境居民證就相當於身份證。”當年從縣城進出農場需要出示邊境居民證,這個也是唯一有效證件,之所以保留,不僅因為這是通行證,更是對那段歲月的回憶。

  在軍事訓練區,陳忠禮還看到了他捐出的軍用水壺和行李背包帶,這些物品都是他多年來一直收藏的。

  1966年知青寇志平:通知書開啟了我的下鄉征程

  寇志平是哈爾濱市第44中學66屆畢業生,1966年7月初中畢業後,她主動報名想要下鄉。在農場的生活是寇志平一生難忘的,她先後乾過農工、機務拖拉機手、倉庫保管員、學校教師、校長等。“我和我愛人也是在農場相識結婚的,後來我們就留在了寶泉嶺管局,一直到退休。你看這張通知書上還有一個長方形印章,這是1989年9月27日,我的女兒被批准回哈爾濱落戶辦的手續。”寇志平說,今年是她下鄉整整50年,這張通知書上記錄了兩代人的轉折點,不僅是她家的“文物”,也是當年歷史的見證。

  展出知青物品和照片800餘件

  哈爾濱市知青公園現已免費開放,內有知青博物館、知青廣場、知青主題雕塑,還有知青語林、知青道路、知青小花園等,並建有還原歷史場景的打谷場、青年點等體驗區。展館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在哈爾濱市知青聯誼會的組織下,知青踴躍捐獻物品,共有知青各種物品和照片800餘件。

責任編輯:彭佳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