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新字風景線·農業新模式 農村資本『貸活』農村金融市場
2016-08-29 14:56:16 來源:東北網  作者:許俊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2016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就龍江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轉方式調結構是龍江振興發展的重中之重,尤其在產業結構上要做好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文章。而無論是改造昇級傳統產業還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振興發展的根本是要靠創新引領。

  近年來,龍江各條戰線圍繞創新發展這一理念做出了一系列有益嘗試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即日起,東北網將圍繞“農業聯合體探索發展新模式”、“新興產業形成新引擎”、“科技創新打造新動力”、“人纔聚合奠定高起點”、“孵化器孕育創新企業集群”等五方面推出系列報道,聚焦“龍江新字風景線”。

  龍江新字風景線全媒體系列報道。

  2012年3月,農業部將克山縣確立為全國24個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近年來,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積極著手構建適應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新金融支持型平臺。經過重點推進和多方協作,黑龍江省首家農村信用信息中心在克山縣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政府主導、央行推動、多方參與、共贏受益”的“克山模式”農村信用體系在龍江黑土地上落地生根,為金融助力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探索出一條新路。

  東北網8月29日訊(記者 許俊鵬)今年年初,克山縣北聯鎮新興村新型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融資,擔保公司擔保,在克山農村信用社成功拿到1000萬元貸款。“謀劃今年農業生產資料和土地流轉費用時,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合作社要發展,還要上新的加工項目,沒有資金保障,一切都是空談。”有了這筆貸款,理事長宋金貴對於當年的農業生產心裡便有了底兒。

  克山縣第一筆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檔案。

  以前,農民一到春耕就為生資資金問題發愁,常常是東拼西湊。為創造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早在2011年,克山縣就開始開展信用等級評定工作,並由政府出資50萬元成立了全省首家農村信用信息中心,包括金融行政部門在內的45家成員單位信用信息共承共享,實行動態管理。現在,該縣共有6.3萬餘個信用戶進入評級系統;同時全縣597個合作社已全部納入該系統。通過開展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誠信克山”的影響開始顯現,資金聚集能力不斷加強。天源食品、龍源風力發電、瓮福集團、萬潤食品等大企業紛紛落戶克山縣,當地金融機構在加大信貸支持的同時,外埠銀行也紛紛進入克山縣開設分支機構,其中哈爾濱銀行累計向克山縣投放信貸資金1.2億元,黑龍江省建設銀行投入無抵押信用貸款1億元。

  克山縣第一筆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檔案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據克山縣農村產權交易大廳的工作人員介紹,以前,農民貸款苦於沒有有效抵押物,致使貸款擔保難;而銀行方面也苦於無涉農信貸產品,致使貸款難;同時,貸款利率、貸款期限死也是農民貸款面臨的難題。克山縣創新開展的以土地承包經營權、預期收益權、農民財產權和集體機動地經營權為主要內容的“四權”抵押貸款成了連通二者之間的“斷橋”,盤活了土地這一沈睡的資本。目前,克山縣已有8家金融機構(黑龍江農村信用聯社、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龍江銀行、哈爾濱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克山縣潤生村鎮銀行)開展抵押貸款業務。克山縣第一筆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檔案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並入選復興之路參展。

  克山縣農村金融抵押擔保平臺。

  據了解,針對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無法滿足規模經營發展資金需求,克山縣積極探索農村土地預期收益權抵押貸款,並實施了預期收益權抵押貸款新模式,為規模經營面積在200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辦理抵押貸款。預期收益權抵押開展三年來,共為82家合作社在哈爾濱銀行、農村信用聯社辦理抵押10.7億元。2013年,克山縣組建了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對農民不動產進行普查、登記、確權、頒證,做為金融信貸有效抵押物,全面推行農民財產權益抵押貸款,並下發文件,明確了各類財產抵押、登記的操作流程和部門職責,為金融部門開展農民財產權益抵押貸款提供了政策依據和避險保障。截至目前,已為各類經營主體在信用社已辦理抵押4.8億元。為拓寬農村抵押擔保渠道,解決規模經營所需大額資金問題,提高村集體資產運營管理水平,增加村集體收入,克山縣還探索開展了機動地抵押擔保貸款新模式,三年來為各類經營主體在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村鎮銀行辦理抵押擔保2.1億元。貸款人按年息1%比例向村集體交納擔保費,增加村集體收入210萬元。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在“兩大平原”綜合配套改革大好機遇下,克山縣按照“政府做環境,銀行做產品”的思路,積極拓展金融資本順暢進入農業的渠道,用農村資本撬活了農村金融市場,有效解決了金融部門想放不敢放、經營主體想貸貸不到的“斷橋”問題。通過不斷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快了全縣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責任編輯:姜繼周

【專題】龍江在行動

【專題】持續深入學講話 振興發展看龍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