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9日訊 28日下午,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聯合主辦的免費公益講座——《品質生活大講堂——珍愛健康系列講座》第四講如期舉行。盡管受“哈馬”影響,前往講座地點省報新聞發布廳的道路並不順暢,但還是有近百名讀者早早從家出發,按時趕到講座現場聆聽哈醫大一院權威腫瘤專家張大昕教授的精彩講座。
現場聽眾在提問。
主講人張大昕。
張大昕教授在哈醫大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先後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後,又赴美進行了腫瘤放射治療博士後研究。回國後始終堅守在腫瘤治療臨床一線,現任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學會全國委員及放射生物學組副組長、哈醫大一院腫瘤科主任。作為一名資深的腫瘤醫生,張教授在講座中表示,隨著癌癥的高發,“談癌色變”讓很多百姓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防癌知識”、“防癌食品”、“抗癌新物質”盲目相信和追逐。“實際上有些已經被很多人認可的防癌方式不但功效不大,還有可能對部分人群產生反作用。”張教授說,他希望通過這樣的防癌科普講座,讓更多百姓能真正了解癌癥、有效防癌,不再“病急亂投醫”。繼上一期張教授為到場讀者理清了“遺傳與腫瘤”、“補硒與防癌”等廣泛流傳的防癌誤區後,本期大講堂,張教授則就維生素、胡蘿卜素等幾種更為常見的“防癌物質”的防癌功效和使用范圍,結合圖文並茂的幻燈片,進行了生動而詳盡的講述。
在講座後半程的互動環節,現場聽眾爭先恐後向張教授提出涉及癌癥預防、癌癥檢測、癌癥患者飲食護理等許多方面的代表性問題。80歲的讀者潘大爺詢問自己不久前經朋友介紹做了一種通過尿液分析查癌的檢測,不知這種檢測是否有效,與哈醫大一院門診開展的DNA甲基化全身癌癥早期篩查相比有什麼區別。張教授告訴潘大爺,這種尿液分析確實能檢測出某種特定部位和類型的腫瘤。但DNA甲基化檢測則是能一次性檢測出全身所有常見部位腫瘤。而且是在癌癥初期的分子階段,也就是腫瘤細胞和組織尚未形成時就可以發現。“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癌基因,也有抑癌基因。在癌癥發生過程中,抑癌基因是最早產生變化的。抑癌基因‘停工’不再表達,癌基因就會開始瘋狂的復制和傳遞,我們的身體就會向癌癥發展。而甲基化就相當給兩種基因上加的鎖,如果抑癌基因甲基化增多,癌基因甲基化減少,說明有更多抑癌基因被鎖住,更多癌基因被’釋放’和驅動,開始復制和表達。DNA甲基化檢測正是基於這一原理進行的癌癥篩查。因此這種檢測不但准確,而且真正實現了早期發現。最為重要的是,這個階段發現的問題,通過乾預和管理,是完全可逆的,也就是把癌癥消滅的萌芽階段。”張教授解釋到。
互動環節進行了近一個小時,現場讀者仍是意猶未盡,遲遲不願離開。大家紛紛表示,下一場9月11日的珍愛健康系列講座,一定會在下午1點30分准時到省報新聞發布廳來參加。
(欲加入珍愛健康群和了解DNA甲基化檢測詳情請掃下方二維碼)


健康專家面對面
主講人張大昕:對抗癌癥你吃對了麼?
人們常說,“病從口入”,但醫病的良方也同樣需從口而入。對抗癌癥,預防的意義遠大於治療,“吃”對防癌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覷。或是食補,或是藥療,面對眾說紛紜的防癌常識與竅門,你真的“吃”對了麼?在這期講座中,張大昕教授就為我們撥開這些迷霧。
亂補維生素可致癌
大家都知道多吃水果蔬菜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的發生,是因為水果蔬菜中含有大量Vitamin C等維生素,因此不少人為了防癌選擇直接加服各種維生素。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可能存在很大風險。哈弗大學的前瞻性隨機乾預研究曾為8171名婦女連續補充Vitamin C, Vitamin E和β-胡蘿卜素,經過近十年的隨訪,有624人患惡性腫瘤,發病率並未比普通人群出現顯著降低。類似多項國內外權威研究都證實,補充Vitamin C、 Vitamin E、Vitamin A都不能預防癌癥的發生,而且如果是吸煙者補充Vitamin A (胡蘿卜素、維甲酸- VitA)反而會增加其患上肺癌的風險。
但也並非所有的維生素抗癌都無效。研究發現,血清中Vitamin D含量高可以降低多種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肥胖女性的卵巢癌等多種腫瘤復發危險和死亡危險。而Vitamin B6則能夠降低大腸癌的發生風險。
正確把握抗癌飲食
額外補充營養素補不好還會有風險。最穩妥和有效的方式還是來自於日常飲食中。但關於防癌飲食的版本也是千差萬別,讓人難辨真偽。面對現場讀者的求證,張教授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最近有一種說法,認為吃無鱗魚最防癌。事實上,魚能防癌的部分是魚油。深海魚油中所含的一種叫做“歐米伽3脂肪酸”的物質確實可以防癌、降脂。因此想防癌,多吃自然生長的深海魚就可以。我們還常聽說酸奶防癌,酸奶的主要成分雙歧杆菌是一種有益菌,可促進腸道吸收、保護食道黏膜和胃黏膜。因此對預防食道癌、胃癌、腸癌也確實有效果。面對各種防癌食品,我們應先搞清楚到底是這種食品中的什麼成分防癌,進行求證後再做判斷。
關於飲食還有一個常見問題,就是癌癥患者的飲食問題。民間流傳著包括雞湯等各種癌患飲食的“禁忌”,實際上西醫來講並沒有什麼禁忌。但如果患者在吃中藥就應該詢問一下是否有忌口。當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千差萬別,我們更建議患者請主治醫生根據治療情況給出飲食建議。
常用藥藏防癌玄機
除了食補和維生素,很少有人知道,我們常用的一些藥物其實也對防癌有很大功效。
首先我要講講阿斯匹林,剛纔我提到吸煙者補充β-胡蘿卜素會增加患肺癌的幾率。但如果β-胡蘿卜素和阿司匹林同服,則不會增加肺癌風險。研究表明,低劑量長期服用以阿司匹林、布洛芬,昔樂寶為代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可以降低結腸息肉、結腸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等多種癌癥的發生。但服用時間應在5年以上。
我要講的第二個藥物是二甲雙胍。二甲雙胍在治療2型糖尿病上的卓越成效已為世人所矚目。而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二甲雙胍對多種癌癥的治療也頗有益處。相關研究顯示,二甲雙胍可降低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病率,減緩前列腺癌生長速度,還可幫助糖尿病人降低腸癌風險,提高非小細胞肺癌生存率。女性服用二甲雙胍則可降低胰腺癌、子宮內膜癌風險。與之類似的還有廣泛應用於血脂調節的他汀類藥物,有研究表明,任何劑量他汀類藥物都能降低癌癥死亡風險。
專家簡介:
張大昕教授
本科畢業於哈醫大臨床醫學系,獲哈醫大腫瘤學碩士學位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腫瘤學博士學位。2001年?2003年在美國進行腫瘤放射治療博士後研究。回國後承擔多項國家級、省級重點項目課題研究。目前身兼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學會全國委員及放射生物學組副組長、中華免疫學會理事,腫瘤免疫分會常務理事等多項重任,在腫瘤放射治療、腫瘤免疫等方向擁有出色的學術水平與豐富的臨床經驗。
DNA甲基化全身早期腫瘤篩查項目簡介
一.項目概況
DNA甲基化全身早期腫瘤篩查是目前已在哈醫大一院門診開展的國際領先的全身早期腫瘤篩查技術。只需抽取5ml靜脈血,不僅可以一次性早期乃至超早期篩查出女性全身19種、男性全身16種常見癌和多種少見特殊癌癥,同時還能檢測到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非腫瘤性疾病和炎癥、感染等非髒器性疾病。與社會上眾多評估患癌風險概率的基因檢測技術不同,該技術可真實反映檢測者檢測當時的身體健康狀況。具有簡便易行、精准高效、無安全風險等眾多突出優勢。
二、檢測技術原理
DNA甲基化是指DNA在甲基轉移?的作用下,鹼基C(胞嘧啶)的5號碳原子上添加一個甲基的變化。DNA甲基化是對與腫瘤相關的各種基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變異修復基因等)的一種修飾,因此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改變是誘導癌癥發生、發展及轉移的重要因素。基於此,可通過檢測血液中游離DNA的甲基化水平來分析全身惡性腫瘤的風險估值及發生情況。
三、檢測優勢
1.早期
著眼於癌癥及重疾發生過程的分子階段,真正實現癌癥和重疾的“零級預防”,將腫瘤風險消滅在看不到的萌芽階段。
2.高效精准
不同於一般評估癌癥發生概率的基因檢測手段,DNA甲基化檢測可以真實展示出檢測者當前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僅可以篩查全身腫瘤,同時還能檢測到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非腫瘤性疾病和炎癥、感染等非髒器性疾病。結合追加檢查、跟蹤檢查以及簡單問診,准確率可達到90%以上。
3.安全性高
不需禁食、無疼痛性、無觸發癌癥擴散風險、無放射線輻射等,只需抽取5毫昇靜脈血。
4.全面
CT、組織活檢、內視鏡等常規手段通常只能檢查單一身體部位,而DNA甲基化檢測可一次性檢查全身所有常見腫瘤發生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