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0日訊(記者 陳顯春)慶安縣最大的資源優勢就是水稻,該縣打造“水稻”全新產業鏈,做優、做強、做大水稻產業。目前,慶安縣水稻種植面積155萬畝,水稻產業從種植、加工到銷售,形成完整產業鏈條,終端正在不斷延伸,稻殼變廢為寶,形成水稻產業集群。
“綠色品牌”位居全國縣城前列
做強“綠頭”壯大“牌尾”的重點在突出“牌”。慶安縣整合品牌保證信譽,揚長原生態,打原生態、突出“原生態味稻”特色牌,發展綠色、生態、有機食品,“慶安大米”如雨後春筍,有利地提高慶安綠色產品在市場上的知名度,培育知名品牌。
目前,慶安擁有綠色食品品牌53個,19個綠色產品通過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綠色食品作物認證面積、品牌數量都位居全國縣級前列。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種養加銷於立體化的經營體系”。
高標准水稻試驗區。
探路“水稻”全新產業鏈
做強“糧頭”壯大“食尾”的核心在“食”,要向糧食的精深加工要效益。慶安依據本縣實際尋求路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突出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基地、企業、產業,促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通過鴨稻共生、有機地膜覆蓋種植培育,完善點對點營銷、私人訂制等營銷模式,打開高端市場,為農民找到了增收途徑,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趟出“種養銷”全新產業鏈,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目前,慶安建立68家水稻加工企業,分布在整個縣城區域當中,年加工能力高達200萬噸。
慶安水稻豐收在望。
農業和工業結合優化“水稻經濟鏈”
做強“農頭”壯大“工尾”的關鍵工農結合,引導企業和種植基地打破農企分離格局,昇級“老字號”、開發“原字號”、壯大“新字號”。以綠色水稻園區和新型經營主體融合為牽動,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優化循環經濟鏈條。
慶安水稻的秸稈用於造紙。秸稈造紙項目,每年可吃掉稻草12萬噸;慶安水稻攆磨過的稻殼用於發電。熱電聯產項目建兩臺75噸/小時燃用稻殼、稻草鍋爐,年利用8萬噸。慶安縣三分之二米業加工企業廢棄稻殼變廢為寶,水稻的米、杆、糠、殼得到有效利用,形成水稻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