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衣曉峰 馮凱 曲峰 記者 杜筱)日前,黑龍江省衛生計生委及省中醫藥管理局舉行新聞發布會。記者獲悉,我省推出一項《『南病北治,北藥南用』服務項目》,將邀請國醫大師段富津、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盧芳、我國著名藥學家王喜軍就『南病北治,北藥南用』的創新思路進行解讀。
據黑龍江省衛計委副主任兼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學軍介紹,該服務項目旨在充分發揮黑龍江省氣候、環境、生態、旅游及中醫藥資源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豐富醫療旅游和健康養老內涵,增加旅游和養老產業附加值,吸引南方人群到龍江休閑度假和養生保健。
南病北治是指南方因氣候炎熱、潮濕及飲食習慣而引起的疾病,按照中醫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理論和『熱因寒用』的診療原則,應當在北方冷涼的自然環境中辨證施治,纔能收到最佳療效。北藥南用是指按照中醫因人施治、因證施治的原則,可采用龍江獨特的道地中藥材及產品,針對南方所特有的常見病予以醫治和預防。
從統計數據看,南北方發病率存在明顯差別的疾病主要有風濕、痛風、骨關節疾病、皮炎、濕疹、失眠、神經衰弱等疾病,而這些疾病的發生,均與患者所處的環境有關。以皮炎、濕疹為例,中醫認為,東南沿海高溫潮濕的環境,使得當地居民排汗不暢,同時由於他們多吃魚蝦等海鮮發物,易生內熱,內熱與外部濕熱環境,加上南方高強度日曬等相互作用,則產生了以皮炎、濕疹為代表的皮膚病。
『所以提出「南病北治,北藥南用」這一診療新理念、新思路,首先是因為黑龍江氣候涼爽,森林覆蓋廣,溫泉品類豐富且醫療價值高,火山冷礦泉獨一無二,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王學軍解釋說,氣候冷涼,且空氣濕度較輕,有助於抵消南方高熱潮濕的病因;森林茂密,負氧離子充足,能夠顯著改善人體的神經、呼吸和循環系統,為機體生理活動提供『正能量』;溫泉、火山礦泉富含鈉、鉀、鎂、錳、鈷、鍶、鈣、硅、硫等近百種微量元素和數十種有機酸,對風濕癥、關節炎、神經痛、婦科病等療效甚佳;多達1120種的野生藥材,則為天南地北的群眾提供了就醫保障。
同時,黑龍江中醫文化底蘊深厚,中醫藥科技實力雄厚。在黑土地獨特的歷史、文化、經濟、地理、氣候等諸多因素交融下,逐漸形成了以高仲山、馬驥、韓百靈、張琪四大名醫和段富津、毛翼楷、盧芳、王維昌四小名醫為代表的龍江醫派,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以地域命名的中醫藥學術流派之一,具有鮮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省中醫藥科學院被世界針灸聯合會認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針灸的傳承基地和中醫藥文化建設基地。全省現有國家臨床重點中醫專科1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51個,其中中醫腎病、中醫血液病、中醫康復、中醫皮膚科、中醫婦科和針灸科診療水平在全國中醫藥系統中處於領先地位。
為確保『南病北治,北藥南用』落到實處,黑龍江省衛計委及省中醫藥管理局還制定了五大保障措施。其主要內容有:在全省打造10個示范基地、10-20個示范項目,結合地方資源稟賦,提供溫泉浴、森林浴、日光浴等形式多樣的『南病北治,北藥南用』的地域性服務;發展食療藥膳產業,發掘以人參、北?、北五味為代表的滋補養生、藥食同用的道地藥材的獨特效果,推動省內各級中醫院建立藥膳科,指導當地餐飲業、旅游點的藥膳服務培訓;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在『南病北治,北藥南用』方面的優勢,跨地域開展中醫養生、保健、康復、體質辨識等綜合性研究,引導三級中醫院和邊境口岸中醫院、旅游目的地中醫院為南方目標人群提供優質的中醫體檢、保健、康復、養生體驗等服務項目。
黑龍江省中醫學界專家評價指出,我國幅員遼闊,縱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南北方氣候、生態、飲食習慣差別明顯,基於醫養結合與自然生態共同調節的理念和策略,通過對不同生態—社會—文化—職業等多種因素長期作用下的健康失調人群,給予適宜的中醫身心調理、藥食調理、生態調理,有助於促進亞健康及疾病狀態得到化生轉歸及逐步修復。這一不同區域間的空間互換和健康資源的優勢互補,有望形成一種創新型、開先河的健康模式,既可節約藥物資源,減輕政府醫療支出壓力,又能充分釋放生態價值,產生新興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