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9月3日訊 “孩子中午在學校能不能吃飽”、“孩子在班級會不會受欺負”……孩子們歡歡喜喜開學了,反倒是不少家長表現出了或輕或重的“開學焦慮癥”,有的甚至出現了異常的行為表現,專家提醒,如果出現應及時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
怕寶寶受欺負媽媽要一起上幼兒園
距離送孩子去幼兒園還有一周,林女士就開始表現得非常焦慮,每晚睡不著覺,多次和丈夫商量不送孩子去幼兒園,但全家人始終堅持讓滿三周歲的孩子到集體環境中接受鍛煉,林女士終於還是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當她含著眼淚把孩子交到了老師手中,孩子樂呵呵地進了教室,林女士卻遲遲不肯離開。回到單位後,她滿腦子都是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的畫面,無法投入到工作中去,終於忍不住回到幼兒園。無論保安怎樣勸說,林女士還是堅持要求和孩子一起在教室上課、一起吃午飯、一起睡午覺。
被家長趴門縫盯梢高三男孩厭學了
“你媽媽又來了,在後門看你呢”,小軍的同桌叫他。小軍最反感的就是媽媽在教室趴門縫了,這讓他在同學面前非常沒面子。小軍的媽媽原本自己做一點小生意,但在暑假,小軍去補習,她就把生意扔到一邊,幾乎每天都要去班上趴門縫盯梢,兒子的一舉一動,她都要了如指掌。小軍高三開學了,媽媽又盯到了學校裡,原本壓力就很大的小軍終於忍無可忍,在走廊裡對著媽媽爆發了,無論媽媽和老師怎樣勸說,他都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不肯再上課。
專家:家長應適當轉移注意力過度焦慮及時就醫
中醫心理治療與教育心理諮詢專家、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寧式穎介紹,寧式穎強調,家長產生焦慮情緒的主要原因是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年輕家長的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較大,往往會將注意力投放在孩子身上,這樣不僅讓自己感到疲憊,也會給孩子造成壓力,不利於親子關系的和諧。“家長們要學著放手,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自由,不要把孩子攥在手裡”,寧式穎建議家長們,應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工作或其他事情上,並注重自我心理調適,如果出現過分的行為表現,甚至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則應及時找心理專家評估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