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用"兩毫米"的愛堆出大未來!——"捐一元"愛心拍賣會冰城落槌
2016-09-04 12:40:17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4日訊 “沒吃過營養餐的孩子,永遠不知道那一盒牛奶、一個雞蛋對每天只能啃土豆的孩子意味著什麼,那是我們每天最大的期盼,也是一天之中最幸福的時刻……”9月3日,哈爾濱學府路凱德廣場一樓,一個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用一段“營養加餐”的親身經歷,拉開了2016年肯德基“捐一元·獻愛心·送營養——愛心拍賣會”的帷幕。

拍賣會現場合影。

 這些玩具、文具都是小朋友們在現場捐出來的。

  這是一場無關心機與勇氣的拍賣會,在這裡,每一件拍品都來自冰城愛心人士的無償捐贈,每一個競拍成功的人都會收獲大家贊許的掌聲和投身公益的幸福感,所有來到這裡的人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盡己所能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多籌一元錢,因為每個珍貴的“一元錢”都會成為一份營養加餐,讓某個與我們素未謀面的孩子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地方可以有一盒牛奶、一個雞蛋的期待,多一份長高、長大的希望!


  每年一拍,拍出龍江大愛!

  “十元!”“五十!”“一百!”“三百!”“一千”……略顯緊張的競拍、競拍成功後的鼓掌、歡呼……吸引了許多市民駐足觀看,在了解到拍賣會的意義之後,許多人都默默地加入了競拍的行列,競拍的人越來越多,捐贈的物品越來越多,獲得的善款越來越多……將一場原本計劃一個小時結束的拍賣活動,延伸到快三個小時,愛心的力量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將在場每個人的心都裝得滿滿的。

現場最小的寶寶只有七個月大,媽媽從小帶她做公益。

  “我的網名叫bawy2008,從第一屆捐一元愛心拍賣會的時候,我們幾個愛心志願者就一直跟著這個項目,這些年有人離開、有人加入,但是對貧困山區孩子的這份惦記從來沒變!我相信我們一定會陪著這個項目一直走下去,看著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把這份不斷長大的愛送到更多孩子手裡……”一件競拍所得的拍品,被小心翼翼地捧在這個東北漢子手裡,仿佛那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

  拍賣過程中,大屏幕上一個漂亮女孩的視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她曾是一名網站小編,“捐一元”第一年開始便是她帶著一眾有愛心的網友組建起了哈爾濱第一支“愛心志願者”隊伍,如今雖然她已離開冰城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對於這座城市卻依然還有一份叫做“捐一元”的掛念,即便遠在他鄉依然托快遞小哥送來了一份拍品和對山區孩子真誠的祝願。

曾經的網絡小編朱曉溪,為追逐夢想已經不在這座城市,依然錄制視頻送上一份惦念。

  像“bawy2008”一樣,對於許多哈爾濱人來說,“捐一元愛心拍賣會”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枚硬幣的門檻太低,低到不知不覺就已經在這條充滿希望的公益之路上走了九年……“不管拍什麼東西、花多少錢,最重要的是我會在這個公益平臺上堅定的走下去!並且我知道我所付出的這一點點,哪怕只是一塊錢,收獲到的也一定會是一個甚至更多孩子的未來!”羅先生寥寥數語,說出了大多數投身捐一元的愛心志願者的心聲。

  2008年,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百勝餐飲集團中國事業部共同發起“捐一元”項目,在過去的八年裡,在雲、貴、川等8個省份的多個貧困山區,近40萬人次的小學生受益。每一年在黑龍江舉辦的愛心拍賣會,都會得到愛心人士的關注。拍賣會上曾來過高考狀元捐學習筆記,還有哈爾濱的愛心的哥、捨己救人的英雄阿姨來奉獻愛心……還有那麼多沒有留下名字的“平凡人”。他們的叫價競拍,讓愛心拍賣會變成每年一次的傳統愛心接力,在這場接力沒有終點,接棒的人越來越多,不善言辭的龍江人,用自己的情懷將這份愛寫成了冰城的傳統和黑土地的赤子情懷。


  3歲到90歲,每件拍品背後都有個關於愛的故事

  “張瑛奶奶今年90多歲了,作為今天最資深的愛心志願者,張奶奶不僅親自來到了拍賣會的現場,並且還帶來了她的兩張攝影作品進行拍賣……”鍾愛攝影的張瑛奶奶,50多年來用鏡頭記錄了哈爾濱的變化,在我省文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張奶奶聽說拍賣會的目的是為貧困山區的孩子籌集“營養加餐”的善款,便親自洗印了自己的攝影作品,送到拍賣會的現場。“這座城市在我的鏡頭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孩子的笑容帶給人的希望,聽說山裡的娃娃還在每天吃土豆,心裡呀特別不好受。我雖然年紀大了,不能去山區為孩子們拍點照片,有點遺憾,就在這兒出一份力吧。”可愛的張奶奶說。

90多歲的張瑛奶奶捐出來的攝影作品,被一個小朋友拍走了。

  3歲的天天小朋友,是拍賣會現場年紀最小的“愛心志願者”了,他帶著爸爸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一個全新的變形金剛玩具來到了拍賣會的現場,要求捐出來換成牛奶、雞蛋幫助其他的小朋友。“孩子還小,他可能還不能完全理解捐一元項目是做什麼的,但是當他知道是可以幫助肚子餓的小朋友的時候,同意把自己的玩具捐出來,我們很高興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一顆公益的種子。”天天的媽媽和現場許多父母一樣,在“捐一元”的公益平臺上,播種著愛的希望。

  “這件拍品是一件藝術品,叫做焗瓷,由中國民間藝人張清雲捐贈……”主持人和焗瓷作者介紹之後,這件鋦瓷藝術品的激烈競爭開始了。焗瓷藝術相傳始於宋代,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這種工藝把破碎的瓷器恢復原樣,瓷器既能再使用,又有觀賞價值。“藝術品本身是不能用價格衡量的,但是如果變成貧困山區孩子的營養餐,便發揮了最大的價值。”張清雲說,他也希望獻愛心這件事兒,像他的傳統手藝,能在社會中一直傳承下去。

兩個小朋友沒參加競拍,就想給山區小朋友捐一元錢。


  開學第一課——幫助別人,幸福自己!

花園小學小學生團成為在現場競拍最激烈的團隊。

  “親愛的小弟弟、小妹妹們,我請媽媽代我為你們獻上一份愛心,這不是施捨,溫家寶總理曾說過‘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愛心,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那麼我認為作為一名學生,首先要學會關心別人,一個不懂關心別人,沒有惻隱之心的人談何學習好呢?……希望長大之後當你有能力了,也能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讓這大千世界充滿愛,讓愛彌漫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這份情源遠流長地伴隨每一個人……”九月三號,孩子們新學期剛剛開學,哈六中高一十一班的欒博舒同學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開啟充滿挑戰與希望的高中生活。活動現場,博舒的媽媽動情地讀著孩子親手寫給貧困山區小朋友的信並向愛心捐款箱內投入了一萬元的善款,這也是近幾年來“捐一元”項目中黑龍江單筆最大的一筆善款。

欒博舒同學的媽媽捐出一萬元的善款。

  “想讓那些山裡的孩子和我們一樣在陽光下健康的成長!”如此簡單純淨的善良,如此義無反顧地付出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欒博舒同學的媽媽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工作者,談起捐助項目的選擇,她談到了對“捐一元”項目的信任,同樣簡單的兩個字卻承載著沈甸甸的重量,相信在龍江大愛的滋養下“捐一元”必定不負信任,將這份遠道而來的愛送到更多的孩子手中。

6歲的小志願者王淳郎。

  郭繼陽、黃湘茹、孫浩然三位小朋友是哈爾濱花園小學的同學,在拍賣現場異常活躍,他們稚嫩的臉上那份認真的神情好像第一天坐在教室裡上課的樣子。黃湘茹小朋友的媽媽說“今天我是幫孩子推了鋼琴課來的,因為我覺得與學習一技之長相比,在開學的時候,為孩子的心靈上一節課顯然更有意義,我們幾個家長開玩笑的說,這是我們給孩子安排的開學第一課——幫助別人,幸福自己!”

  欒女士上初中的兒子已經是捐一元的老志願者了,“從懵懵懂懂需要家長向他們解釋一元錢對山區孩子的意義,到他每一年早早地就去准備‘捐一元’的捐贈品,主動去向同學宣傳‘捐一元’的意義,帶著同學一起來參加活動。這個過程中,我兒子的心靈又何嘗不是享受著‘營養加餐’的滋養,茁壯的成長了呢。”其實即便對成年人來說,關愛、幫助有需要的人也是一堂重要的人生大課。不僅需要善良的心,還需要長久的堅持、足夠的韌性。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捐一元”為大家搭建起了一個愛與希望的“小課堂”,在之前的八年裡,在這門沒有終點的課程中收獲著愛與希望。


  愛心拍賣會募集善款近兩萬元

  當天的義賣會共籌集善款19857元,這每一元錢都寄托著冰城愛心人士對山區孩子的一份惦念。愛心義賣會結束之後,主辦方在現場媒體和志願者的見證下將所有善款全部捐入凱德廣場肯德基餐廳。這筆錢將與餐廳顧客捐的錢一起,統一匯至中國扶貧基金會,最終變成山區孩子的營養加餐,發放到孩子們的手中。

肯德基餐廳員工現場清點錢數。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2016年初完成的《“捐一元”項目營養改善評估調查報告》,評估結果顯示:食用營養加餐可以在短期內改善營養不良學生的營養狀況,降低貧困農村地區營養不良率的發生。相關受助學校老師也反饋:“有了營養餐和愛心廚房的幫助,孩子們的個頭長了,生病缺勤率大大降低了,上課也比以往更加集中注意力。”

  “捐一元”作為目前全中國覆蓋范圍最廣的公眾性募捐項目之一,其背後是近1億人次公眾的鼓勵和支持,在黑龍江這片熱情的土地上,消費者也通過多種方式支持和參與。未來中國扶貧基金會將與百勝集團繼續合作,響應中央“精准扶貧”的號召,發揮百勝集團優勢,依托中國扶貧基金會的項目管理體系,為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的地區的小學生們提供營養補充,提昇健康意識,有效解決營養不良的問題。

  一枚一元錢硬幣的高度是兩毫米,當數以億計的兩毫米不斷累加,堆出的是貧困山區孩子的茁壯成長,乃至整個民族的興盛和希望,讓我們並肩前行,保持這份熱情與赤誠,用這份兩毫米的愛,堆出一個大大的未來!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