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每天扯嗓子喊 "敲門"樓長傳承三年只為照顧好空巢老人
2016-09-08 09:37:43 來源:生活報  作者:徐日明 張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9月8日訊 在哈市平房區建國社區,有一群“敲門人”。他們是43名6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在院裡只要有自己沒看見的老鄰居,都要到他家去“敲一下門”,直到聽見回答,確定沒有需要幫助的事情纔離開。

  這個社區有3447戶,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2003人,佔總人數的30.67%。但這僅僅是戶籍上的數字,實際上一些家庭戶口上雖有四五人,可小兩口帶著孩子搬到繁華地點去居住,家裡只有老兩口的不在少數。據建國社區和居民初步估算,老年人已佔社區總人數的七成以上。

  自從有媒體於2013年發表了《老人村》報道後,政府和街道對老年人生活都很重視。建國社區主任李雅靜就提出,為了保證居家老人的健康與需求,43名樓長們多了一項新任務——敲門,要聽到屋裡面有應聲、沒需要幫助的事,纔能敲下一家。

  到6日,樓長們已經堅持敲門1000多天了,這背後是對每個暮年生命堅持不懈的守護。

  “敲門人”是理發師 上門為行動不便老兩口理發

  6日,記者跟隨“敲門人”65歲的王春錄、70歲的楊月秋和78歲的陳芳孝到他們負責的樓裡去“敲門”。

  9時40分許,當路過A樓2層一戶時,王春錄打算越過這個門:“於老爺子家今天不用敲門了,今天是社區服務隊給他理發的日子。”在記者的堅持下,王春錄敲開了這家門。正在理發的社區趙副主任向記者介紹說,老於家裡只住著老兩口,他88歲,老伴87歲,兩人都臥病在床,雖說可以下床走動,但行動非常吃力。記者了解到,當三年前社區副主任田欣第一次敲門進入老於家裡時,發現老於的頭發早已過耳根了。一問纔知道,因為老兩口行動不方便,所以理發這事能拖就拖。田欣以前學過理發,於是,三個社區副主任組成的義務理發隊就這麼成立了。

  這期間對於記者的問話,老人只是一直笑著,像個孩子一樣。趙副主任告訴記者:“於大爺耳朵背,咱們說話他聽不清,只是知道在給他理發,所以就特別高興,從鏡子裡能看到老人一直在笑。”

  “敲門人”是跑腿的 幫停電摸黑過兩天老人繳費

  70歲的楊月秋負責C樓,她上樓前會先到單元門上檢查一遍。楊月秋說,主要是看有沒有老人欠水、電、煤氣費的通知,如果有就幫他們送上去。楊月秋負責的C棟有一戶臥床老人老趙,有一次楊月秋去敲門時,發現屋裡都是黑的。老趙說:“已經停電兩天了,可能是欠費了,可我現在走不了那麼遠,只能先這麼對付著。”楊月秋就坐公交車幫老趙繳了電費、水費。從這以後,楊月秋就養成了上樓前先看欠費單的習慣。

  楊月秋說,每次繳費都讓老人很頭疼,今年好了,社區有繳費一卡通了,我們這些常年為老人跑腿繳費的樓長也開心了。

  “敲門人”是業餘歌手 唱歌給老人逗趣

  每個鄰居每天在乾什麼,敲門人心裡有本日記。王春錄說:“比如剛剛三樓那兩戶就不用敲了,301室的老劉剛剛在樓下看到了,302室的老周上星期告訴我這星期他去兒子家,咱們去樓上的老賈家裡。”敲門後,大約8分鍾左右,老賈的老伴拄著拐杖把門打開了。王春錄進屋後高興地說:“呀,大哥,你這氣色不錯啊,看來病情見好啊。”老賈笑著點頭,請王春錄坐在自己身邊,用含糊地聲音說:“你給我唱個歌聽唄。”當記者還一臉疑惑時,王春錄已經唱起來了。王春錄唱歌記不住詞,也有點跑調,可是老賈聽得非常高興,一邊聽還一把拍手打著節奏。

  “敲門人”是維修工 為兩天吃不上飯老人維修電飯鍋

  “小王啊,今天家裡沒啥事吧?”隨後,記者又跟著78歲的陳芳孝到B棟去敲門。“小王”是位70歲左右的老人,前些時候,陳芳孝看到王老太的時候發現她精神頭很差,在他的追問下王老太說,自己家的電飯鍋壞了,社區附近也沒有修理部,再買一個也捨不得,已經兩天沒吃上飯了。聽後陳芳孝立即把電飯鍋抱回家裡,修理了一整天,電飯鍋正常工作了纔送回去。

  社區主任李雅靜說,陳芳孝和王春錄都是社區的義務維修工。老人家裡幾十年的家電捨不得扔,社區電線老化總出故障,樓長們每天敲門了解誰家電器有問題,再請兩位老人幫助維修,就這樣已經堅持八年時間了。

  一千個日子敲門只是為大家請個安

  中午“敲門”工作結束,老人已沒有了早晨那股勁兒,上下樓都有些吃力了。

  王春錄說:“我們堅持每天敲門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就因為我們是老鄰居,想看著大家都平安,想在大家有困難的時候幫忙。好像只有每天能在院子裡看到大家,在敲門的時候聽到大家的聲音,知道大家都還好,這樣的日子過著纔安心。”

責任編輯:王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