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11日訊 每一次采訪七?三所記者都會有新的收獲,當把一個個碎片化的記憶在腦海中歸集整理時,該所不斷創新求變,敢做敢為的風骨成為不斷衝擊大腦的最強音。
讓記者沒有想到的是,地處東北的七?三所卻是全國最早接軌市場的科研院所。而且,他們咬定青山不放松,目前該所已經形成軍民品均衡發展,兩翼齊飛的格局。
當然,任何一件事物的發展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七?三所的『軍民融合路』也頗為崎嶇。有人認為闖市場做民品不是科研院所的長項,只有背靠軍品大船纔能順風順水,前途無懮。由此,2009年,一場『只做軍品,還是在保持軍品地位的同時通過軍轉民形成民品支柱產業』的『頭腦風暴』在七?三所內迅速刮起,經過激烈討論,最終,堅定不移地走『軍民融合』發展的道路成為該所的選擇。
也許是因為有軍工背景,七?三所每一個人為國家做貢獻的責任感都很強烈。做軍品,保家衛國他們義不容辭;做民品,要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出一份力。
正所謂敢擔當纔有作為。如今,七?三所燃氣輪機產業取得重大進展,30MW級燃驅壓縮機組的成功研制已獲得天然氣管道輸送市場的小批量訂貨,中小型燃氣輪機發電市場開發已成規模,打破了歐美在此領域的技術封鎖,燃氣輪機核心部件高溫葉片工藝突破填補了國內空白;節能與新能源產業合同額累計近40億元,其中青海格爾木國內首個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工程合同金額達30.5億元,創該所單項合同之最;動力傳動產業合同額累計超過7億元……『十二五』期間,七?三所營業收入保持了20%的年均增長率,利潤總額實現了18%年均增長率,新簽合同額保持了57%年均增長率。而最讓人欣喜的是,這樣的增長態勢仍在持續,七?三所『軍民融合』之路己經通向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