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林木業城,企業工人在進行木材加工。
中俄雲倉工作人員在運送包裹。
黑龍江日報9月12日訊 9月11日8時15分,省委省政府進一步貫徹落實總書記對我省重要講話精神推進會與會同志來到綏芬河邊境經濟合作區國林木業城、中俄跨境電商海關監管平臺項目考察。
數字國林
2015年園區實現營業收入31.2億元
截至2016年8月實現產值40億元
兩年前,還在301國道旁一間佔地只有600米的小廠房內從事木材加工的劉輝怎麼也不會想到,短短兩年之後,他的小作坊將發展成在國內和俄羅斯都有自己的木材加工生產線,產品全部供應國內外名牌廠家的正規企業。
而這,都有源於他當初所做的一個選擇。
2014年底,劉輝的小廠進駐剛剛成立的綏芬河國林木業城。這樣一個選擇,使他的企業擺脫了以往缺資金、愁銷路,單打獨斗闖市場的困境,借助國林木業城的資源和平臺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由央企中林集團和綏芬河友誼木業投資25.5億元合作建設的國林木業城項目,是經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進口木材交易示范基地項目。在不到三年時間裡,國林木業城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國林模式”,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型木材加工企業入駐園區。
政企“甜蜜”對接催生“國林速度”
國林木業城項目的順利落戶投產則源於綏芬河市與央企中林集團在恰當的時機出現後,一次恰到好處的共贏合作。
2013年,國務院批准綏芬河成為國家木材貯備加工交易示范基地,尤其在全國天保工程實施後,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大大提高。2014年,國林木業城開工建設,截至當年底,園區土建主體工程全部完工,並在當年實現營業收入7.443萬元。截至目前,國林木業城已經完成三期工程的60%。
9月10日,當記者走進國林木業城,這裡到處是緊張忙碌的生產景象。在制材區內,工人正將原木加工成木材。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裡加工出來的木材,主要供給木業城內企業。
108棟乾燥窯是園區內頗為壯觀的“景區”,技術人員介紹,園區的乾燥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根據木材材種、厚度和水分等不同,木材乾燥的時間也大不相同。闊葉類材種乾燥周期較長,大概需要40天,針葉材大概五六天就可以出窯。
統計顯示,2015年,園區實現營業收入31.2億元。今年前8個月已經實現產值40億元。目前園區與很多國內外知名廠家建立了長期聯系。這裡生產的地板、單板、指接材、優質板材、家具部件產品遠銷日本、荷蘭、英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
綏芬河市邊境經濟合作區副主任王殿玉說:“如果說最初的選擇是因為中林集團捕捉到了這樁生意的先機,那麼國林木業城項目從一期到三期的快速發展,則是因為政府給了企業發展的信心,而企業又找准了市場的商機,雙方的結合纔碰撞出國林木業的高速發展。”
央企“保姆式”服務成小微企業強力後盾
走進園區監控室,大屏幕上呈現著重點部位的情況,安全員、值班員24小時值守,安全這項頭等大事有了保障,入駐企業不再為繁瑣的事務糾纏,可以專心投入生產。
在園區為企業提供的“保姆式”服務中,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只要提出來,國林木業城都會盡力幫助解決,解決不了的,會協調相關部門幫助解決。
小企業發展最缺的往往是資金,尤其是木材行業,成本高,資金回籠周期拉長。國林木業城通過擔保和區內企業聯保的方式,與銀行達成協議,解決了部分企業的貸款難問題。劉輝的北成木業有限公司在進入園區後,園區出面幫助他在哈爾濱銀行貸款,購置新的生產設備,增加了刨切產品,還在俄羅斯上了兩條原木生產線,生產規模比從前擴大了3~4倍。
在園區裡,建設有9個存儲倉庫,以及產品展示廳、物流配送、電子交易等產業服務設施。如果某個園區內企業接到急需兩車單板的訂單,而他只有一車,通過園區內企業家微信群,在群裡喊一聲,誰家有相同的貨再配一車,這樣馬上就可以發走,不至於丟掉緊急的訂單。
有了央企的“金字招牌”和無微不至的服務,園區企業紛紛茁壯成長。“現在出去談生意可跟過去不一樣了,因為有國林木業城的央企背景,很多企業都很認可我們。”這是園區內不少業主的共同感覺。一些國內知名木材下游廠家的采購經理已經在園區內長期駐紮。還有幾家俄羅斯企業也將板材發往園區,請園區為他們提供烘乾、分揀、打包、發貨服務。因為他們覺得比起其它企業,這裡的可靠度更高。
“三鏈融合”探索林業產業昇級
走進木業城內的鑫麟木業,8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內,工人們緊張工作。這是一家對外出口的木材加工企業,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生產的地板主要出口荷蘭、英國、加拿大等國家,質量符合歐盟認證體系。而他們是2015年搬進國林木業城的,選擇進入園區的是因為這裡相關配套產品比較集中,很多原料的進口廠子就在木材廠500米左右,不出園區就可以采購到很多原料。省出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投放到生產上以及市場開拓上。
一根進口原木從進入園區開始,可以在這裡形成從資源落地加工到出口的完整產業鏈條。國林木業城實現了產業鏈、供應鏈和資金鏈的“三鏈融合”,為推動我省林業產業轉型昇級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國林木業園區,很多工人都是來自林區。一位正在分揀木材的大姐告訴記者,她是從吉林白山林場過來的,原來在林場時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到這裡工作後,每月工資都能達到3000多元。在整個園區目前有2000多名成熟的林業技術工人。很多都來自林區,停伐後,園區為他們再就業提供了崗位。
央企中林集團已經將綏芬河國林木業城作為在全國范圍內的先行試點。談起未來的目標,企業負責人說,希望在未來能夠實現海陸統籌、南北相濟、境內外互動的業務框架,打造中俄木材全產業服務鏈。而對林業大省黑龍江來說,國林木業城項目是對我省商業林禁伐後林業產業結構調整、轉型昇級進行的一次科學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