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9月12日訊 9月11日17時許,省委省政府進一步貫徹落實總書記對我省重要講話精神推進會與會同志來到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考察。
9月11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召開進一步貫徹落實總書記對我省重要講話精神推進會與會同志來到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一行人認真聽取講解,共同感受“艱苦奮斗、勇於奉獻、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當講解員孫溶婧在王震將軍肖像前唱起《北大荒人的歌》,與會同志打著節拍,齊聲合唱,在歌聲中回望墾荒歲月,感受北大荒精神。
北方向北是北大荒,北方向北更是北大倉。
1955年,在這片土地上,王震將軍點燃第一把荒火,三代北大荒人用青春和熱血紮根北大荒,並薪火相傳將“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一代代傳下來。
珍貴資料保存厚重歷史底色
走進展館,一幅幅照片從黑白到彩色,開發建設北大荒的歷史畫面重新放映。一張1955年初王震將軍在850農場為墾區點燃的第一把荒火的老照片,成為北大荒人不能忘記的歷史時刻。隨著講解員的講述,人們感懷著奮斗的歲月。
現在的寧安農場是1947年6月13日建立起的第一個國營農場,拉開了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序幕。友誼農場被譽為“天下第一大農場”,是1954年12月7日國務院正式命名的。第一個軍墾農場是850農場,1955年元旦在虎林西崗建立。1956年9月,王震將軍親自踏查選址建八五三農場,並親筆題寫“八五三農場”。首批建場的1800名鐵道兵,就是最早開發建場的英雄群體。這些珍貴資料記載的北大荒人墾荒的故事總讓人淚流滿面。在講解員的講述下,一個個墾荒故事鮮活起來。
1956年,楊華發起組建了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為了堅定青年們紮根邊疆的決心,他寫下了血書:“要永遠做個墾荒戰士,把一切獻給偉大的祖國。”他在北大荒整整奮戰了42年,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在經濟不發達的歷史時期,北大荒向國家輸送一批高端人纔,走向世界的“管天人”蔡爾誠,就是從北大荒走出去的氣象專家。他1958年從防化部隊轉業來到剛剛組建的五九七農場,堅持連續7300多天觀察雲天變化,積累資料140多萬字。蔡爾誠在五九七這片土地上整整生活了36年,先後出版了《看天測雲雨》、《看雲識天氣》、《雨前雲兆》幾本專著。
一幅幅老照片已經泛白,卻彌足珍貴。北大荒精神誕生於人民解放戰爭的炮火聲中,1947年,正是共和國誕生前最困難、最艱苦的時期,按照黨中央的指示,一批從延安來到東北的軍隊乾部、傷殘榮譽軍人轉戰北大荒。他們面對“房無一間、地無一?、路無一條”的茫茫荒原,吃窩頭,住馬架,手揮鎬,肩拉犁,戰酷暑,斗嚴寒,播下了北大荒農墾事業的第一粒火種,建起了寧安、通北等第一批公營機械農場。
北大荒人薪火相傳北大荒精神
如果說第一代北大荒人開創了北大荒精神,那麼,第二代北大荒人豐富了北大荒精神。第三代北大荒人用行動踐行著北大荒精神。
從1963年~1976年,先後共有54萬知識青年和近十萬大中專畢業生加入到開發建設北大荒的行列中,構成了第二代北大荒人的主體。他們賦予了北大荒精神“勇於開拓”的新的時代內涵。
在新一代北大荒人的講述中,記者感受著他們對過去的銘記和對先輩的緬懷。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在虎林山火中英勇獻身的14位知青。為了開發建設北大荒,很多知青獻出了生命。
歲月的車輪滾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第三代北大荒人——復轉軍人、支邊青年的子女已經成長起來,他們成為建設北大荒的骨乾。八五八農場十隊隊長鄒立江在北大荒精神的感召下,1992年離開機關到生產一線,他說,小的時候,常聽父輩講述開發建設北大荒的事跡,深入一線更能體會老一輩建設北大荒的苦與樂。1966年出生的肖亞農是第三代北大荒人,被譽為“亞洲第一農民”,1995年創辦了北行農場第一個家庭農場,十年後的2005年,開始了家庭農場多元化經營的大膽嘗試。
在北大荒三代人的群像中還有杜俊起、梁軍、郝煥文、王泉孝、左靜等墾荒人和開拓者,他們薪火相傳,豐富和踐行著北大荒精神。在拓荒創業的路上,眾多建設者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誓言,顧全大局,無私奉獻,這是北大荒人幾代人用生命和青春鑄就的北大荒精神。
創新創業賦予北大荒文化新內涵
黑土地上創造出來的北大荒精神,不但在幾代北大荒人身上得以傳承,而且在新時期全體龍江人身上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發揮出更加積極的作用。
李青山,1986年生人,外表俊朗的他成為八五八農場的“網紅”,都叫他養豬大學生。2011年畢業的李青山在廈門找到了一家待遇優厚的工作,但他放棄了這份高薪收入,回家自辦豬場。2014年3月他創辦了萬青養豬場,經過三年不斷的摸索與創新,如今的萬青養殖場已擴展到300多頭母豬,存欄1000多只,平均每年將有1000多只出欄。從白領到養豬倌的轉身,李青山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養豬事業帶動起更多人創業致富的熱情,為家鄉的經濟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趙國春是北大荒歷史的忠實研究者、北大荒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北大荒文化的守望者。他是北大荒墾荒者的後代,在記者采訪時,他很激動,他告訴記者,他的父母早早就長眠在這片黑土地上,他把對北大荒的熱愛都傾注在了弘揚北大荒精神的事業中。30多年來,他堅持業餘從事文學創作,大部分作品都和北大荒有關。他剛剛從北大荒博物館館長的位置上退休,為了弘揚北大荒精神,他以館捨為陣地,擴大宣傳形式,編輯出版了以反映北大荒歷史文化為內容的專著《永遠的記憶——北大荒博物館館藏文物背後的故事》、《走進北大荒博物館》、《我們的北大荒》、《北大荒博物館》等11本著作。
九月的北大荒,金色稻浪滾滾,濃郁黑土飄香。中華大糧倉已為國家奉獻了上千億公斤的糧食。北大荒精神是在黑龍江墾區特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新時期,北大荒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