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一個南方人的『龍江情』
2016-09-12 08:24:4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馬雲霄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9月12日訊 王建昌是地地道道的江蘇人,生在常熟,長在常熟。他自己也沒有料到,退休後卻來到了遙遠的北方,在美麗的口岸城市綏芬河,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綏芬河綜合保稅區中鼎跨境農業加工項目現場,王建昌身穿工服,一腳泥土,和其他工人沒什麼兩樣。他在工地上忙碌著,像是個“管家”。作為工藝技術的總負責人,自4月份項目開工以來,王建昌每天早晨七點進入工地,晚上六七點鍾離開,幾乎成了雷打不動的定律。“要麼不乾,乾就要乾到最好。”他反復和記者說這句話。

  采訪王建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他那地道的帶有江蘇口音的普通話聽起來真是費勁兒。但老人非常認真,你一遍聽不懂,他就再講一遍。那股執著的勁頭讓人敬意油然而生:他在工作中也一定是嚴謹認真的。

  今年62歲的王建昌,1972年進入國營常熟徐市油廠,從此與“油”結緣,是業內知名的油脂專家。2014年退休後,在一次糧油項目可行性報告分析會上,他與中鼎跨境農業加工項目負責人李成國相識。中鼎牧業要上馬油脂加工項目,李成國立刻想到了既懂技術又深諳管理之道的王建昌,向遠在江蘇的他拋出橄欖枝;在多次婉拒後,王建昌還是被李成國的誠意打動,在2016年2月,離開家鄉,來到了綏芬河。

  王建昌說,促使他做出決定的,是李成國對事業的熱愛和對他人的真誠。

  從一粒大豆,到一滴油,過程很復雜。為了保證油品質量,前期的工藝設計、設備安裝等等非常重要。王建昌可以說是精益求精,他不僅長在工地上,而且對每個細節都要過問,哪個環節想要偷點兒懶,那可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前幾日連下大雨,那也擋不住他的腳步,腳穿雨鞋,又上了工地,那裡是他人生的舞臺。

  王建昌說,雖然遠離家鄉在外工作,但大家對他都很尊重,他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龍江人的熱情與體貼。今年“五一”,領導讓他回家休息,他說,項目正在關鍵時刻,不能走。馬上要到中秋節了,領導又讓他回家團聚,他還是那句話,現在是項目建設的節骨眼兒,我就是回家了也不放心。

  當記者問他對綏芬河的印象時,王建昌說,這裡的空氣很好,天高雲淡,和我的家鄉很是不同。

  事實上,王建昌又何嘗不是把這裡當成了他的家,不然,他哪裡來的那麼一股子乾勁和熱情?他和工地上的每個人一樣,都期待著項目竣工投產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奮力走出黑龍江全面振興新路子

【專題】黑土地 開往金秋的列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