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2016年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優質農產品上海展銷會掃描
2016-09-13 07:47:1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宋晨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9月13日訊 秋風送爽、稻菽飄香。9月9日至12日,2016年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優質農產品(上海)展銷會召開。我省400多家農民合作社帶著展品,首次抱團登陸上海灘。他們把優質農產品的“香”味,從北大倉帶到江南,使“龍江綠”釋放在外鄉人的味蕾裡。

  本次展會簽訂銷售合同金額突破1億元,意向性協議金額近10億元。展會成為龍江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農業由種得好向賣得好、靠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的一個成功范例。

  “田野農夫”組團闖市場

  多年來,我省農民依托寒地黑土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優質農產品,其質量、市場份額、品牌影響力在全國首屈一指,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實力雄厚、底氣十足。特別是這次展會在報名的1200餘家合作社中精選453家參展,展品都是特色濃郁、品質優良的精品。

  省農委副主任李連瑞說:“前些年,受國家收儲政策影響,農產品不愁賣,農民只會低頭種地,市場觀念相對淡薄,不知如何抬頭看市場。隨著國家調整收購政策,玉米、大豆等農作物,逐步被推向市場。所以,‘去庫存’成為當務之急,而代表農業先進生產力的合作社必然要‘挺身而出’。”組團挺進全國消費前沿、輻射帶動能力強大的上海灘,農民闖市場的信心十足,決心堅定。五常新起源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經理孟令春說:“剛開始成立合作社,只是為了種好地,糧食賣個好價錢,以前自己種的糧食能發貨到省外,已經覺得很驕傲了,誰想到現在能親自帶著農產品來到大上海啊。”

  參展不僅推介產品,增加效益,更增長見識、轉變觀念。古塔田源家庭農場成員高波說:“來了上海纔知道,我們黑土地的農產品原來這麼受歡迎,回去我要盡快解決物流運輸難題,把我們合作社生產的新鮮的瓜果蔬菜更快更好地運送到南方。”

  高品質“龍江綠”閃亮上海灘

  安達市黑農人玉米合作社研發生產的玉米餅口感香糯,路過的人都忍不住嘗上一口,很多人紛紛購買。依蘭縣紅菇娘種植協會生產的紅菇娘飲料,因為具有藥食兩用功能,十分受歡迎。

  展會上,來自龍江的大米、雜糧、菌類、畜禽產品千餘種,參展農產品都具有“三品一標”,全部通過監督部門質量檢測,鴨稻、蟹稻、鵝玉米等優質農產品大受消費者青睞。許多參展農產品已不是“原字號”,而是經過精加工,改變了外表性狀,增強了營養價值,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一些特色產品如富硒大米、降壓小米等龍江特產,因拓展了農產品食療、保健等功能,提高了農產品市場價格。

  不僅產品好,展出形式也多樣生動。通河縣柞樹崗水稻合作社將帶著泥土的水稻秧苗帶到展會,讓消費者有親近自然之感;有些展商把電飯煲帶到現場,現場做飯供消費者品嘗;五常丹禾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彥成還把自己的身份證復印件擺在包裝好的“稻花香”大米前,以示對自己生產的大米作出質量承諾。展會的文化內涵也在提檔昇級。從產品名稱到產品包裝獨具匠心,富有文化內涵,同時賦予更多的農業生態、環境、文化氣息。有的展商把自己產品的品牌故事搬上了展會,通過展板介紹、宣傳單、視頻講解等方式吸引顧客。

  會場上隨處可見年逾花甲的老人。李連瑞說:“我們還打出了一張‘親情牌’。許多上海知青都把黑龍江當作‘第二故鄉’,對我們的農產品有親切感。這些老人有許多是來這尋找帶有黑土地氣息的‘老味道’。”李連瑞還表示,展會不僅面向消費者,同時也希望吸引更多優秀經銷商,為即將開始的新一輪“秋收”打開銷路。

  打造“永不落幕”的展會

  展會不僅受到廣大消費者好評,還打造了平臺,搭建了橋梁,實現“龍”、“滬”農產品產銷的“無縫”對接。本次展會共組織簽約儀式3場,120個參展單位尋求到合作伙伴和銷售渠道。現場銷售額約352萬元,367家參展單位農產品現場銷售一空。

  省農委經管站站長竇洪波說,龍江合作社優質農產品第一次“集體”來到上海灘,讓廣大消費者坐在家門口品嘗到真正的黑龍江特色、感悟到“綠色糧倉、生態龍江”的魅力。

  綏化市寒地黑土綠色物產協會會長徐剛介紹,企業投資研發了鮮米自動販售機和雜糧自動販售機。以後,新水稻先在原產地加工成大米,再通過冷鏈物流到達上海,將大米再次分裝到鮮米自動販售機中。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販售機,可設定恆定的溫度和濕度,保證大米的最佳口感。另外,考慮到上海氣候潮濕,每次銷售的大米,均以3斤袋裝為一個單位。徐剛透露,預計在上海的各個社區初步鋪設1000組機器。消費者通過網絡支付或辦理會員卡的方式支付,在自己家小區便能買到黑龍江大米。

責任編輯:姜繼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