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18日訊 今年,綏化加大投入,舉全市之力奮力推進扶貧、安居、生態建設等重點民生事業建設,傾力打造民生建設“昇級版”,不斷增強百姓幸福指數。
脫貧攻堅——力爭一戶不落下
綏化積極實施“十大脫貧攻堅行動”,努力實現2020年如期脫貧。
綏化下轄的10個縣(市、區)中,貧困縣達6個。“十二五”期間,綏化市205個村摘掉了貧困帽子,取得了脫貧攻堅的階段性成果。然而截至目前,這個市農村貧困人口尚有35.54萬,貧困村308個,脫貧任務依然艱巨。
今年,“十大脫貧攻堅行動”打響精准脫貧決戰。其中,在產業帶動脫貧行動上,全市落實特色產業扶貧項目2500多個、新型經營主體扶貧項目1200多個;在建設基礎設施促進脫貧行動上,落實88個貧困村1121.2公裡的村屯道路硬化建設項目、200個村屯的3.5萬戶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建設項目和沿呼蘭河流域的30萬畝低產田改造項目;在教育脫貧行動上,共投資3.2億元,改擴建農村中小學校及幼兒園94所,資助貧困家庭中小學生1.5萬多人,發放貧困家庭大學生救助資金1907萬元;在醫療保障兜底脫貧行動上,落實大病救助、貧困地區醫療康復等9項醫療政策,對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對象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同時,異地搬遷泥草房改造脫貧行動、創業就業脫貧行動、“互聯網+”脫貧行動、配套改革脫貧行動、鄉村文化旅游脫貧行動、財政金融保險脫貧行動也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攻堅克難中脫貧效果不斷提昇,綏化市扶貧辦主任關國志對記者說:“今年,將有88個貧困村12萬貧困人口摘掉窮帽子。”
棚戶改造——築起百姓“幸福屋”
“過去居住在低矮土房裡太遭罪了,雨天往出淘水,冬天咋燒都冷。這回好了,棚改回遷了,原來住36平方米的房,只添4萬元就換成了現在的68平方米的大屋子。”明水縣72歲的宋奎軍老人興奮地對記者說。據了解,僅僅兩年時間明水縣就新改造棚戶區70萬平方米,2000多戶棚戶區居民喜遷新居。
今年,綏化市列入省棚改計劃項目79個,改造3.43萬戶。截至6月底,綜合征收率和綜合開工率均已超過60%,其中望奎縣、青岡縣綜合開工率達100%。安達市將扶貧救災、棚戶區改造和城市建設三者有機結合,堅持“政府主導,群眾受益,非商業化運作,非盈利安置”原則,通過配套建設廣場公園、增加森林綠地、實施引水入城等配套工程來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百姓築起“幸福屋”。蘭西縣抽調各單位乾部190多人參與棚改工作,實行“一個標准,三次測量,嚴把四關”,做到既不讓國家資產流失,又不讓廣大居民吃虧。
“綏化市區和縣城棚戶區比較多,我們確定了棚改三年攻堅目標,以此來擴大投資、帶動消費、改善民生、提昇城市品位。”綏化市委書記張晶川說。據介紹,綏化三年棚改計劃將建設1100萬平方米房屋,解決11萬戶百姓的居住問題。
生態建設——實現生產生活都“綠色”
綏化市大力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通過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改善土壤質量,實現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從而達到增加收入,提昇農民幸福指數的目標。目前,全市已落實“三減”試驗區2.9萬畝。
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利於綠色生產,更有利於綠色生活。
綏化市通過燃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飼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和基料化利用五個渠道,提高秸稈利用率。引進大型秸稈綜合利用企業20餘戶,推動纖維原料、清潔制漿、生物質能、商品有機肥等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目前,這個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64.4%,年創造經濟價值近40億元。
依托呼蘭河流域綜合開發,重點建設好海倫星火濕地、望奎西窪荒濕地、綏棱四海店濕地、青岡靖河濕地;圍繞風能開發、太陽能開發,先後引進建設了一批清潔能源項目;圍繞廢塑料、廢紙、廢玻璃、廢家電等特種廢物再利用,引進建設了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圍繞畜禽屠宰、林木產品下腳料和農業廢料深加工,引進建設了一批農業生產綜合循環產業鏈項目。近三年來,全市引進循環經濟項目100多個,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