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9月19日訊 9月18日上午,秋日的陽光籠罩著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偌大的廠區內看不見閑散的人影走動,偶爾有人經過,都是步履匆匆。
為“天宮二號”強筋壯骨
見到全國勞動模范、東輕公司副總經理呂新宇時,他手裡拿著一個大本子和筆,臉上始終掛著微笑。
呂新宇介紹,“天宮二號”被稱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也是目前我國載人飛行時間最長的一個航天器。在完成發射之後,它將在太空完成三大任務——航天員中期駐留;推進劑在軌補加;在軌維修技術試驗。作為我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長時間在空間停留對鋁合金材料要求幾近苛刻。
據了解,自199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東輕公司始終是“神舟”系列飛船和“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鋁鎂合金材料指定生產廠家,“長征”系列火箭和“神舟”系列飛船的推進艙、軌道艙、返回艙、“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以及這次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資源艙和實驗艙所需要的鋁合金材料大多來自東輕。
科技創新橕起強國航天夢
呂新宇:建廠60年影響東輕公司十大人物之一,中國鋁業公司首席工程師、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勞動模范。
說到呂新宇就不得不提及他所帶領的團隊。與呂新宇一同接受采訪的還有東輕技術中心主任、開發分公司經理王國軍,東輕技術中心研發部主任任偉纔,東輕技術中心工藝部主管工程師高新宇。這是一個朴實的團隊,卻又是為我國航天工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團隊。
“東輕先後承擔了大量國家重點項目用鋁材的研制工作,其中‘7000系鋁合金強韌化熱處理技術創新與工業應用’被評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強高韌鋁合金預拉伸厚板的工業成套制造技術開發’被評為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這些年共獲得各種獎勵200餘項。”高新宇和任偉纔告訴記者。
職業情懷下的忘我“尋夢”
航空航天用鋁合金新材料是東輕技術創新的最大亮點。2011年11月“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兩次交會對接正式“吻別”後,“神舟八號”返回艙成功著陸,這標志著我國已真正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成為世界上繼美國、俄羅斯後掌握此項技術的第三個國家。
“從來沒有享受過假期,有的人孩子小,有的人新婚燕爾,有的人媳婦懷有身孕,無論什麼情況,都要以工作為主。”王國軍是笑著說這些的。今年中秋節那天,王國軍女兒發朋友圈說:“你們家電視放的都是中秋晚會,我家放的是‘天宮二號’發射(實況轉播)。”王國軍拿出手機給我們看這條信息時說:“‘天宮二號’上天時,我們確實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這就是職業情懷吧!”
在呂新宇們的心中,技術創新是新材料的“活水”,更是“逐夢”的引擎。
“墨”綻芳華哈碳人
9月15日22時04分,“天宮二號”成功發射,為“天宮二號”配套航天石墨密封材料的哈爾濱電碳廠以“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姿態驚艷國人。18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利民開發區燕京路的哈爾濱電碳廠,追問人們共同關注的話題:哈碳人為“天宮二號”做了什麼?
哈碳人有多牛
哈爾濱電碳廠始建於1956年,是國家“一五”期間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歷經60年發展,形成了以航天航空用石墨、航空電機用電刷等為主導產品的綜合性企業。退休返聘的總工程師劉重德回憶:1983年,哈碳開始做航天石墨,到現在33年時間,幾乎包攬了其間我國航天事業的所有重大項目:
“長征一號”到“長征七號”、“嫦娥”一號二號、“神舟”一到十號、“天宮”一號二號都已成功發射,預計下個月發射的“長征五號”和“神舟十一號”,也毫無懸念地將刻有哈碳人的烙印。
哈碳人有多酷
石墨,脆硬性材料,耐燒蝕、抗熱振、抗熱衝擊,適用於航天航空部件的密封。而把這種特殊材料加工成航天部件,滿載著國人的期望飛天,並不那麼容易。
從最初研發最簡單的產品,到現在,研發的產品性能經過幾級跳,能在苛刻的工況條件下滿足精細要求:耐腐蝕、不泄漏、抗振動,幾代哈碳人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曾幾何時,哈碳人整天和石墨打交道,除了牙是白的,臉上、身上都沾染上石墨的純黑色,他們像石墨一樣默默無聞,他們在鍛造石墨的同時也淬煉著自己的品性:抗壓、抗累、抗考驗。
但是,記者覺得這支科研隊伍很酷,酷就酷在當記者追問他們敬業的日常和難忘的奮斗時,他們竟然異口同聲地表示:“這麼多年就是這麼做的,沒有什麼特殊。”
哈碳人有多拼
劉重德、梁世林、邵澤欽……這些每日每夜把精力投入到石墨產品研發上的科研人員,在提到拼搏經歷的時候面面相覷,沈默了。最後,記者抓住剛剛獲得哈爾濱市第36屆勞動模范稱號的梁世林,因為他作為模范中的模范,做了演講,整理了事跡資料。
梁世林回憶,剛分到黑色制品分廠時,無法接受惡劣的工作環境,無心工作。分廠領導耐心地告訴他:沒有碳,飛機飛不起來,火箭上不了天,機械電子現代化無法實現……“碳對國防事業這麼重要!”梁世林徹夜難眠,第二天起,把分廠當成自己的家,安安穩穩地與碳打起了交道。
哈碳廠廠長陳明禮高度重視軍品研制和開發。2010年3月,某航空發動機主軸圓周密封用石墨密封材料交由哈碳配套研制。工廠立即組成科研課題小組,全體成員晝夜加班,反復研究和試驗,終於完成了石墨化高溫處理,完成了科研任務,填補了國內空白。
中國航天事業正在飛速發展,而這一領域的關鍵技術只有國外發達國家掌握,並且采取嚴格封鎖措施。研制新一代安全無毒、高性能、高可靠性的120噸液氧/煤油高壓補燃發動機是我國航天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壓渦輪泵液氧、煤油端面密封是發動機的關鍵部件,要求在高壓、高速、超低溫條件下工作,並且使用壽命達到15次以上,工作條件非常的苛刻,要求石墨材料即要潤滑,又要泄漏非常小,還要承受高速、高壓考驗。經過幾年深入研究,不斷創新,哈碳人終於制作完成了高密度細結構低氣孔率高石墨化度的石墨密封材料,為載人航天工程做出了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