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哈市首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中心 將建重癥精神疾病患者照護小組
2016-09-25 07:34:31 來源:生活報  作者:於燕 張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9月25日訊 記者23日從哈市政府獲悉,日前,由歐盟出資建設的哈市首家社區精神衛生服務中心在香坊區掛牌,這標志著精神衛生服務正式進駐冰城社區,首次走近居民身邊。

  『心理出現問題就自己化解,肯定不會去精神病醫院的。』『心裡有什麼想不開的,也不好意思找人諮詢。』……采訪中,香坊區精神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服務中心開辦之初,他們在社區進行了調查,發現繁重的工作、沈重的家庭負擔、子女教育的困擾等問題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陷入了心理亞健康,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疏解,去哪兒疏解,而又忌諱去精神病醫院,所以長期拖延診治,加劇了精神疾病程度甚至導致死亡。所以社區精神衛生服務在如今不但必要更是急需。

  據了解,此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模式是歐盟在我國的一個試點,也是哈爾濱精神疾病管理的一種嘗試。據哈市精神衛生防治辦公室主任劉明介紹,這次歐盟項目在全國選擇了四個試點區域,服務結合中國的國情和哈市的社會實際情況,汲取意大利精神衛生先進經驗,創新建立了社區精神衛生中心、開放式居住機構、醫院和社區一體化服務模式的精神衛生服務機構。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區域性精神衛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普及預防;心理諮詢及心理治療;對患有輕中性精神病人的門診服務、治療、康復和用藥指導;對患有輕中性精神病人的普查及信息采集;與政府及社會團體協作開展對精神病人惠民政策的落實。『通俗說,通過社區服務,讓居民在家中解開心結,預防和化解精神疾病;對於已患病的居民,則幫助其治療,盡快恢復社會功能,盡快回歸社會。』

  采訪中,劉明向記者透露,重癥精神疾病不論對患者本人還是家屬來說,都是無比痛苦的,對社會也存在一定隱患。為此,哈市正在制定相關綜合管理意見,近期將出臺。屆時,哈市會在社區建立重癥精神疾病患者照護平臺,醫療衛生、民政、公安、殘聯等各相關部門都會被納入平臺中,形成聯動。患者納入網絡管理,形成照護小組,進行有效照護,既減輕了家屬負擔又進行了有效的診治,更防范了不安全因素。

  案例

  精神疾病,如今仍是人們比較避諱的詞語。因為一提到精神疾病、心理問題,大家就會自然聯想到精神病,而將精神病院建在家門口,更是讓社區居民一時無法接受。所以哈市首家社區精神衛生服務中心在開辦之初,是隱蔽而低調的,其服務卻直『探』居民心底。醫院設在一家普通的社區醫院——哈爾濱電機廠醫院內,表面看上去與普通社區醫院無異,為的是便於受精神類疾病困擾的居民來診治『心』病。

  中年男子患父母焦慮癥半年無眠

  『感覺身體被掏空』

  轄區居民於先生是因為最近大半年晚上無法入睡,身體沒勁兒,總是感覺累而來社區醫院做檢查的,但抽血化驗之後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在醫生的推薦下他極為不情願地走進了同樓的精神衛生服務中心。在與醫生溝通後,纔知道自己得了一種叫『父母焦慮癥』的心理疾病。

  原來,於先生的父親突發疾病癱瘓在床,母親年歲大,弟弟在國外,所以照顧老人的重擔就只能他一人承擔。他不但晚上要和母親輪流值夜班照顧父親,而且因為父母收入微薄,三十多萬元的醫藥費也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對此,妻子怨言頗多,夫妻經常吵架。長期的心理壓力讓他心生郁悶,從而出現失眠、懮慮等癥狀。

  『其實我說出來心裡就敞亮了一半,像醫生說的照顧老人是責任,對妻子也要關心。』隨後,在醫生的幾次疏解後,於先生的心情有所好轉,還學會了和妻子溝通的方法,一個月後,他的失眠也有了改善。

  『正像於先生所經歷的,該中心設在社區的主要任務是對轄區居民進行精神衛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普及、預防,以及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負責此項工作的香坊疾控中心副主任孫彥傑告訴記者,『對確診的重性精神病人,錄入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網絡,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派專人負責定期隨訪管理,區疾控中心定期檢查隨訪管理情況,指導社區開展重性精神病人防治工作,切實為精神病人創建一個預防、治療、乾預一體化的綜合服務。』

  精神衛生服務進社區,旨在給轄區居民身邊的精神養護。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除了在中心設立接待室接待居民外,中心工作人員還會主動走進居民家中普查,探訪居民的『心』病。

  與同學鬧矛盾女生患上精神分裂懷疑飯菜有毒有人跟蹤自己

  轄區女大學生楠楠(化名),因與同學鬧矛盾而出現心理問題,父母是公務員,因怕丟人而找偏方延誤了病情,最終孩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癥。這是個讓醫護人員在普查中感到心痛的案例。

  楠楠原來和同寢室三位女生關系特別好,經常一起結伴玩耍、吃飯、逛街,但因為一些小矛盾,幾個人吵架了,她就逐漸疏遠了她們。時間長了,她總懷疑她們在背後議論她,說她壞話。甚至有時認為她們給她的化妝品做手腳害她。『她一直用某品牌化妝品,卻突然出現皮膚過敏,於是認為是同寢女生在化妝品裡放了毒。』醫護人員告訴記者,因為長期疑慮,導致楠楠失眠,學習成績下降。學校找到家長,可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心理出了問題,認為是其她三位同學對自己孩子有偏見,沒有及時疏導孩子的心病。

  後來,楠楠在家吃飯時也總是懷疑飯菜有毒,先讓父母吃,自己再吃,再後來發展到不喝家裡水了,每天到樓下倉買買水喝,而父母買的她就不喝。走在街上,她也總懷疑有人跟蹤。慢慢的,父母開始意識到孩子心理有問題,但想到去精神病院治療會影響孩子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於是選擇去算卦,找朋友開些藥來醫治。因為治療得不系統、不對癥,導致楠楠病情加重。當醫護人員來到楠楠家,其父母纔說出了實情,而經過診療,楠楠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癥。『延誤了最佳治療期,我們給她開了一些藥,並采取定期家中治療的方式來緩解其病情,盡最大努力讓她能回歸社會。』張琪彥說。

  社區精神衛生服務延伸進社區,受到社區裡高學歷、白領群體的歡迎,他們會主動談起自己的一些心理疑問。而普查中專家們發現,酒吧、游戲、旅游等是這類人群排解心理郁悶的方式,但一些軀體表現的變化也是心理、精神影響所致,卻無法自行緩解。

  一緊張就不停放屁

  女白領患上軀體不適焦慮癥

  居民王虹(化名)是一家知名企業的財務負責人,她告訴醫護人員,自己近段時間出現一個毛病,開會或見到陌生人時一緊張就不停地放屁,讓她在單位很尷尬,都不願與人交往了。

  『去醫院檢查沒有問題,但放屁就是控制不住,有時和同事坐一起開會,不自覺地就放屁,要再看不好,我就不想活了,以後誰會娶我這樣的女孩呢。』王虹說的話雖然沈重,但醫護人員是能理解的。專家張琪彥告訴記者:『其實每個人都有一些心理疾病,只是表現得不明顯,或者控制得比較好而已,我們要正視心理疾病,因為它是可以慢慢治愈的,只要能調試好自己的心態,多放松,就可以緩解。』

  在了解情況後,醫生診斷王虹的癥狀是工作焦慮造成的。醫生當著她的面讓護士拿來特效藥,並告訴她用的時候要閉上眼睛,用一針病就能好。果然,回去一周後王虹的癥狀沒有了。醫生說,實際上這不是什麼特效藥,就是20毫昇生理鹽水,這叫心理暗示治療。現在,有心髒焦慮癥、泌尿道焦慮癥、胃腸道焦慮癥的人很多,在心理健康科就診,可以起到療效。

責任編輯:姜繼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