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牽頭自主研制的六顆小衛星。 圖片由省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提供
寫在前面
東北振興已經進入爬坡過坎兒的攻堅期,面對制約黑龍江發展中產業結構偏重、民營經濟偏弱、創新人纔偏少這“三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好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這三篇大文章。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黑龍江緊緊圍繞做好這三篇大文章,推動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深入采訪省科技廳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創業大廈主辦的省“十二五”科技創新成果展,在了解了一項項高精尖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及其廣闊發展前景的同時,記者深切地感受到,我省通過科技創新做好這三篇大文章的巨大潛力。
黑龍江日報9月26日訊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纔,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正是有著歷苦彌堅、永攀高峰的勁頭,哈爾濱工業大學牽頭自主研發的小衛星得以六度閃耀太空。日前,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創業大廈舉行的省“十二五”科技創新成果展中,記者見識了其中三顆小衛星的玲瓏身姿。據介紹,通過這六顆小衛星的研制與成功發射,哈工大衛星技術團隊完全掌握了微小衛星平臺的核心技術。
落實習總書記兩次針對黑龍江的重要講話精神,哈工大技術、市場雙拳出擊,依托衛星技術研究所核心技術團隊成立了哈工大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將根據遙感、通訊、GPS定位等不同民用用戶的需求進行小衛星的生產發射,打造具有天地一體化設計、研制、集成和運營服務能力的航天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我省新舊動能轉換的“潛力股”。
太空中最忙碌的“天眼”
談起這六顆自主研發的小衛星,哈工大人無不自豪。哈工大科學與工業技術研究院教師王功偉告訴記者,這六顆小衛星個個“身懷絕技”,它們分別是“試驗一號”、“試驗三號”、“快舟一號”、“快舟二號”、“紫丁香二號”、“吉林一號”。
位於省“十二五”科技創新成果展核心區,在半掩著身姿的“快舟一號”模型旁邊,記者聆聽著有關它的傳奇。
2008年汶川地震時,災區與外界的道路交通受阻,傳統地面通信完全中斷,而當時的空間通信監測系統無法迅速給出受災范圍、傷亡情況以及災區地形,為救災決策提供依據更是無從談起。“如果有一雙‘天眼’能看清災區該多好!”這成了人們的心聲,也為航天科研人員所銘記。五年後,即2013年9月,在人們的期盼中,由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快舟一號”試驗衛星在酒泉成功發射,“快舟”使國家快速布局“天眼”變為現實,抗震救災、突發事件支持、監測環境,從進入軌道的那一刻起,“快舟一號”衛星就成了太空中最忙碌的衛星之一。
2014年雲南魯甸地震災害中,“快舟一號”是我國唯一一顆對災區實施連續十餘天的天回歸重訪監測的衛星,成功獲取高分辨率震區遙感影像75景,全部於第一時間在線分發給各相關單位,為地震災害監測及災情評估提供了有力支持。
馬航客機“失聯”,“快舟一號”“瞪大眼睛”在疑似海域上空看了11.5萬平方公裡,最後把盡收眼底的99景數據及時提供給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等開展馬航失聯客機搜救的遙感監測單位。
不僅如此,“快舟一號”獲取的圖像數據還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監測方面得到初步應用,在錢塘江流域水質監測中小試身手。另外,小煤窯分布、融雪型洪水、敏感基礎設施與區域及環境污染源等都在“快舟一號”的監測范圍內,通過地理環境信息獲取,為氣象和環境監測部門提供信息支持。
20年積淀創造國際國內數項第一
據王功偉介紹,快舟一號、二號衛星采用了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是我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的最快紀錄,使我國航天發射運載工具由液體運載火箭拓展到固體運載火箭,初步形成了我國亟需的空間快速響應能力。
這麼牛的成果為什麼會出自哈工大?話題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據省工業技術研究院項目主管王林介紹,當時,小衛星技術在歐美高等學校中發展迅猛,帶動了科研水平和人纔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同時極大地推動航天技術的發展。面向我國經濟建設和國家安全等的重大需求,自1995年起,哈工大瞄准航天領域的國際前沿,緊密結合我國航天領域的技術和人纔需求,在國內高校最先開展了微小衛星技術相關研究。1997年,抽調30餘名來自飛行器設計、力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理論與應用等多個學科、專業的科研人員組成了跨學科課題組,承擔國家“863”計劃支持的重大項目“試驗一號”微小衛星設計與研制。1998年10月,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正式成立。
“小衛星本身的研制難度並不低於大衛星——指標要求高、新技術多、技術風險大”,“試驗一號”、“試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哈工大航天學院院長曹喜濱教授說。
讓衛星上天,是許多科研工作者的夢想。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許多科研人員從對衛星一無所知學起、做起,付出的艱辛超出人們的想象。“自從加入衛星研制的隊伍,我們的生活中就沒有了節假日、休息日的概念。”他們花在辦公室和實驗室的時間比在家裡多,在外地出差的時間比在哈爾濱多,陪伴衛星的日子比陪伴孩子的時間多……一個又一個難題被攻克,他們贏了。
2004年成功發射的試驗一號衛星是我國高校第一顆自主研制的微小衛星。2008年成功發射的試驗三號衛星開創了我國采用低等級器件研制衛星、並在軌長期可靠運行的先河。而2015年成功發射的“紫丁香二號”則是我國首顆由大學生自主設計、研制、管控的小衛星。
衛星商業化“新字號”星途璀璨
經過20年的求索與積淀,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積累了豐富的微小衛星研究和工程研制的技術基礎,完全掌握了微小衛星平臺的核心技術,包括星載電子系統、COTS器件可靠應用、高精度衛星控制、微小衛星總裝集成與測試等。形成了200公斤量級微小衛星平臺,可用於遙感、通信、技術試驗等領域,並建立了完整的微小衛星研制的管理規范和質量保障體系。同時,衛星技術團隊在人纔素質、創新能力、攻關能力、協同意識、團隊精神等方面都提昇到了一個新水平,先後獲批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落實習總書記兩次針對黑龍江的重要講話精神,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積極釋放20年來雄厚的技術積累,依托其核心技術團隊成立了哈工大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將根據遙感、通訊、GPS定位等不同民用用戶的需求進行小衛星的研制發射。
哈工大校長周玉表示,黑龍江向科技創新要新動能,哈工大責無旁貸。去年至今,哈工大共成立了機器人集團、利劍集團公司、大數據產業集團公司等7家“新字號”高科技企業。哈工大要把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擺在公司發展的重要位置,實現技術、市場雙拳出擊,把技術優勢凝聚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為讓“新字號”企業茁壯成長,我省積極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推進“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引導科研人員創辦企業、培育孵化科技企業、幫助企業融資上市,引導企業順利走向市場。
據了解,目前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的國際商業發射服務提供商主要以美國、俄羅斯、歐洲為主。業內人士分析,由於較好地實現了成本控制,我國“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將使軍民融合步伐向前邁進一大步,它可以提供更加優質、經濟高效的國際商業發射服務,滿足各類空間應用和科學實驗對靈活進入空間的需求。
市場前景無限,相信秉承著“規格嚴格功夫到家”這一優良傳統的哈工大衛星技術團隊會在“新字號”的征途中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