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26日訊 22日上午,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迎來一群“特殊”的乘客:他們就是剛剛在裡約殘奧會上攬金奪銀的我省參加殘奧會的運動員和教練員。裡約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中有4名黑龍江運動員,分別參加乒乓球、田徑、舉重等3個大項6個小項的比賽,乒乓球運動員趙平獲得男子團體TM3項目金牌,乒乓球運動員馬麟獲得男子團體TM9-10項目金牌,田徑運動員吳晴獲得女子鉛球F36級銀牌,舉重運動員李鳳梅獲得女子86公斤級舉重第4名。沒有人群的簇擁,這些運動員們的臉上寫滿淡定。談及成績之餘,每個運動員都很低調,不想過多強調他們的不易和艱辛,但了解的人都深知,殘奧會獎牌的背後,是他們比常人多出數倍的付出和辛勞。
輪椅上綻放的生命
趙平是一個言語不多的典型東北漢子。因高位截癱坐在輪椅上的趙平,奪得男子團體TM3項目金牌。談到奪冠,朴實的東北漢子坦言,“對手都很強,沒想到這次能拿冠軍。”從機場回來的路上,趙平把金牌一直掛在脖子上,記者借來他的金牌拿在手中,感覺一下金牌沈甸甸的分量。28個、20個、18個,這是本屆裡約殘奧會金、銀、銅牌中被分別植入的小鋼球數量,輕輕一晃,便能讓有視力障礙的運動員聽到“勝利的聲音”。
參加殘奧會的運動員們比誰都知道“勝利的聲音”的分量。年逾五十的趙平由於一場車禍造成高位截癱,一度心灰意冷,對生活失去信心。後來在電視上觀看2000年悉尼殘奧會時,趙平看到了輪椅乒乓球比賽,心裡為之一振。因為有乒乓球基礎,他想嘗試一下,給自己一個機會。健全人無法想象高位截癱的人坐輪椅打乒乓球的艱難。趙平說,他當時連輪椅都坐不穩,於是他先從生活自理開始,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後,趙平找來會打球的朋友推他去球館訓練,可是高位截癱的他大小便失禁,要想保持訓練時間就不能喝水,大運動量訓練後不喝水的痛苦感覺可想而知。經過一年多的刻苦訓練,趙平在2002年黑龍江省殘疾人運動會乒乓球比賽中獲得輪椅組冠軍,入選國家殘疾人乒乓球隊。今年,他終於在裡約殘奧會登上最高領獎臺,圓了自己的夢。
殘奧會是一場集結號
對於我省殘疾人運動員來說,殘奧會就是號角,每次將他們召集在一起集訓。與健全人競技體育訓練選拔系統不同,殘疾人體育有完全獨立的訓練體系與選拔機制。
趙平介紹到,殘疾人入選國家隊有自己的競爭機制和比賽要求,他們平常訓練以省內集訓為主,由於需要有高水平的輪椅乒乓球運動員做陪練,省殘聯一般都是安排他到省外訓練,只有國家組織集訓時纔進國家隊訓練,基本上是常年在外。
家在東寧縣的李鳳梅就是這樣被選入國家殘疾人舉重隊的。愛說愛笑的李鳳梅1999年參加黑龍江省殘疾人運動會,2011年在廣州殘亞會取得女子舉重冠軍。這位笑聲爽朗的女人,孩子已上大學,家庭幸福美滿。“我們的訓練只要不受傷就沒有什麼太大風險,去年省殘聯在我們縣設立殘疾人舉重訓練基地,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縣裡練舉重,備戰重要比賽,有時也會安排在哈爾濱體育學院訓練。”李鳳梅對記者說。
目前,我國實行“縣級發現、市級選送、省級培養、國家提高”的四級聯動殘疾人培養模式,正是該模式為我國參加殘疾人國際賽事輸送人纔。根據中國殘聯體育部提供的數據顯示,現在全國掛牌國家級和省級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分別為34個和225個,為殘疾人運動員訓練、競賽和群體活動提供場地和服務。遺憾的是,我省至今沒有一個專門的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我省殘疾人體育訓練基本上靠借用省體育局和各大高校場館的空閑時間進行。
殘奧會結束 關注無終點
殘奧會後,張海迪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殘奧會只是燦爛的瞬間,而殘疾人一生都會伴隨痛苦。我們怎麼樣纔能在賽後給予他們更多的愛、關心和照顧?”對於趙平、馬麟、吳晴、李鳳梅等運動員來說,在裡約殘奧會上攬金奪銀是身殘志堅的“拼搏最直白的體現”,但對於他們而言,欠缺的不是別人的同情,而是社會的尊重和平等對待。
據省體育局和省殘聯相關人士介紹,“在以前,殘疾人體育訓練模式通常是短期的、走讀形式的。”業內人士還表示,目前這種狀況有所改觀,同時產生變化的還有教練群體,“以前的殘疾人體育教練隊伍大多由訓練健全人的二三線教練、業餘體校或省殘聯自己培養的教練組成,但隨著國家體育總局及各省市體育局的支持,高水平教練的數量有了提昇。”22日,記者看到我省知名乒乓球教練、孔令輝的啟蒙教練趙守禮和來自省體育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的投擲教練張珩。他們都是投身於殘疾人體育運動的高水平教練,他們的出現讓人看到殘疾人體育運動的希望。
據中國殘聯體育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設立殘疾人健身示范點3591個,培養殘疾人體育健身指導員42148名。截至2015年底,我省累計創建省級殘疾人群眾體育活動示范點43個,培養省級殘疾人體育健身指導員420人,創建地市級殘疾人群眾體育活動示范點14個,培養地市級殘疾人體育健身指導員279人。殘疾人能在基層就近、就便參與體育活動,並獲得健身體育、康復體育的專業諮詢及指導。
正如張海迪所說,盡管殘奧會中國隊碩果累累,但拿獎牌的殘疾人只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有許多困難,而少數人的作用正是給予“大多數人”希望。從他們身上,真正印證了這樣的話:堅強的人並非生命中沒有痛苦,而是他們有力量跨過痛苦的橋梁,抵達更加富饒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