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現代農業實現方式的創新。我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達到1.7萬個,帶動農戶9.1萬戶,戶均年增收1.3萬元左右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舞”現代農業
東北網10月8日訊 《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發布已有半年時間了,方案提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個概念,並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定義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所謂“新型”,就是農業經營體系不再以一家一戶的小規模農業分散經營為主,而是對傳統農業經營方式進行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新核心正是“現代農業”,發展目標是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
無論是我市被定為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是最近發布的“供給側改革實施方案”,發展“現代農業”無疑是這些規劃或文件的主角之一。那麼,目前我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如何?面臨什麼問題?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我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
張德學是大同區八井子鄉農民,他創辦的“大慶市大同區德學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有500戶農民入社,固定資產800萬元,集約經營農村土地1.2萬畝。
肇源百果園休閑農莊創始人王振,在5年前組織了22名社員,在580畝荒地上建冷棚200多棟,暖棚30多棟,創辦了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年生產果蔬2000噸以上。
市農委經管總站站長周明久告訴記者,我市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速度非常快。目前,全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達到1.7萬個,帶動農戶9.1萬戶,戶均年增收1.3萬元左右。其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范圍內從事種植業的新型經營主體3839個,土地規模經營面積187.1萬畝,分別比上年增長18.1%、11.7%。
“在我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當中,專業大戶是農業規模經營的中堅力量”,周明久說,全市培育發展種植大戶1.4萬個,其中經營2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2537個,土地規模經營面積105.6萬畝,佔農村集體耕地面積的11.5%。
除專業大戶外,家庭農場漸成現代農業經營“新寵”。據了解,目前,我市有家庭農場1261個,比上年同期增長18.2%,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52.7萬畝。
農民合作社是另一個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已成為農戶與市場對接的重要載體。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總數1925個,比上年同期增長4.4%。其中,從事種植業的合作社1087個,土地規模經營面積發展到68.6萬畝。
全市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27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5家,年銷售億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0家,農產品年加工能力886萬噸,帶動種植基地面積650萬畝……
周明久說,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我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市農委圍繞構建糧食、果蔬、畜牧“三位一體”發展格局,不斷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力度,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配套培育發展措施,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推動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遭遇“成長的煩惱”
“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我市作為國家第三批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周明久介紹說,政府的主導和推動無疑是我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我市依托載體培育農業示范園區、棚室果蔬園區、畜牧規模養殖基地,並不斷強化政策扶持、注重示范引領、突出農機裝備推動、鼓勵能人領辦創辦,使得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
經過快速發展之後,我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周明久分析認為,我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土地流轉難度大、融資難以及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配套服務不完善。
大同區德學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張德學告訴記者,他們的產品不缺買家,合作社有很多生意明明乾了就能賺錢,但是由於缺乏資金沒法開展。
與張德學遇到的問題幾乎相同,百果園休閑農莊的王振說,在經營過程中,他們最缺資金,休閑農莊1000多萬元的基礎設施,不是銀行認可的有效抵押物。所以無法獲得資金支持,影響企業發展。此外,涉農保險只保大田種植,不保他們,使得他們企業的經營風險加大。
王振說,還有一個是休閑農莊需要基礎配套設施,比如到農莊去的道路需要硬化,路邊需要垃圾箱等,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去實現。
我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的煩惱”是需要重視的一個課題。
“成長的煩惱”如何破解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基礎是規模化,不過,一位農機社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農機社的耕種能力每年可以達到2萬畝,實際耕種只有1.8萬畝,原因是部分農民不願意入社或者不願意把土地流轉給農機社。
如果一片地99%的承包人同意流轉給農機社,僅有一兩家不同意,這對於農機社而言是非常難受的。那麼,為什麼部分農民不願意把土地流轉給農機社?
“這個原因比較復雜,原因之一是農機社給的價格沒有達到農民的心理預期”,一些承包人分析,還有就是農民認為土地一旦流轉出去,自己打工不賺錢了,回來種地地沒了,沒有安全感!
這些問題,必須在農村土地確權之後,土地有了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流轉平臺和程序,價值得以體現了,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纔能慢慢被激發出來。
從政府層面來看,土地確權不完成,土地自由流轉就存在現實的障礙。根據市農委提供的我市土地確權工作匯報可以看出,我市農村土地確權工作進展較快,全市現已完成檔案清理和入戶調查工作;各鄉(鎮)、村全面開展了外業土地測量測繪工作,累計實測耕地面積1018.4萬畝,佔縣(區)上報農村集體耕地面積的107.1%;已完成外業土地測量工作的鄉(鎮)55個、村473個,分別佔鄉(鎮)、村數量的95%、98%,實測家庭承包地面積890.3萬畝,涉及農戶34萬戶。完成實測的地方已相繼轉入內業階段工作,全市土地確權登記各項工作正紮實有序推進。
而對於農村金融服務,核心依舊是土地確權,唯有土地權屬清楚,流轉纔能納入法制化,農村金融服務纔能跟得上。
近日,大慶銀監分局對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情況開展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市有12家銀行機構開展了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農業產業鏈貸款餘額345735.30萬元,較年初增加167024.59萬元,增長93.46%,涵蓋農業產業鏈63條。
這說明,即使在土地確權尚未完成的情況下,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也沒有停止,一旦我市農村土地確權全面完成,農村金融服務問題也會提速。
對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遇到的基礎設施服務不足這個問題,大慶市經濟學會副會長范海波認為,一旦土地確權完成,土地的金融價值就會被充分挖掘,基礎設施服務這個問題也有辦法解決。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另一個煩惱是人纔的稀缺以及現代農業經營者管理水平的不足!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張偉說,隨著我市現代農業的加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縣區表現出了對高級農業經營管理人纔的旺盛需求。已經有縣區領導與我們農大進行農業人纔培訓方面的短期培訓,相信越來越多的“市校合作”項目會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助力!
張偉說,在現代農業人纔引進和使用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我省的農墾總局。總局有一整套的高級農業人纔使用經驗。比如:給予我校畢業生非常不錯的吸引條件,情侶共同選擇總局,總局給提供安家費。
專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村產業融合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現代農業實現方式的創新,不僅擁有土地使用的規模效益,更重要的是農民具備了市場思維”,范海波說,現代農業催生出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傳統農業生產屬於第一產業,加工業屬於第二產業,商飲、旅游等服務業屬於第三產業。但是,如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讓農村一二三產業界限不再清晰。他舉例說:“蔬菜瓜果的種植,本屬於第一產業,但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采摘節’就不屬於第一產業而屬於第三產業的范疇了。”
再比如:我市有一個種植薰衣草的美好時光公司。她們種植薰衣草是第一產業,開發薰衣草觀光旅游屬於第三產業,薰衣草種子采摘下來榨油,又屬於第二產業,所以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猛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自然融合到了一起,這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之一。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提高了農業經營的整體效益,又逐漸縮小了城鄉間的發展差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打破了農村一二三產業各自獨立的模式,表明農業從原來低附加值種植為主的生產模式,向高附加值的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服務業增值等方面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增加,最終會提昇我市農業的總產值,提高農業生產的總效益,提高農村人口的收入,改變農業、農村、農民的面貌,最終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
更重要的是,這種經營模式的迅速發展,仰賴於我市擁有市場思維的先進農民的推動。他們最先看到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當中存在的商機,並迅速行動,從中獲得了不錯的經營收益。
這實際上是在對我市廣大農民進行全方位的“市場教育”,這種“市場教育”比任何官方組織的對農民進行的“學習培訓”更具有現實意義。農民會通過看“隔壁”來提昇自己的認識。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是我市《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出的農業發展目標是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的非常好的實現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