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9日訊 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推動漁業轉型昇級一直是我省漁業發展面臨的課題。近日,記者走訪了我省多家養魚基地和養魚專業合作社,養殖戶改變傳統養殖觀念,通過建設冬儲池和冬釣館,在寒冷的冬季實現地產活魚供應,讓垂釣愛好者享受垂釣樂趣。
記者來到距離哈肇公路76.5公裡處的巴彥縣少凌魚種場,魚塘邊是不規則的泥鰍稻田和白菜地,這種集養魚、種菜、種植水稻為一體的多元化經營模式已不算稀奇。走進池塘邊的一棟房子內,別有洞天,這間房屋地下建設了泥鰍冬儲池,乾坤大挪移般將池塘水引入室內。該魚種場負責人介紹,冬儲池通過管線與蓄水池(越冬池塘)相通,用2寸水泵使冬儲池和蓄水池內的水保持微流水循環狀態,以保證冬儲池溶氧充足。有了這個冬儲池,冬天也能供應地產活魚。每個冬儲池蓄水深度3米,每立方米可貯存泥鰍600斤,冬儲池可以貯存泥鰍250噸,而少凌魚種場自產泥鰍30噸,這個冬儲池可為其他養魚戶貯存魚類220噸。據記者了解,少凌魚種場1995年建立,現有精養池塘500畝,稻田600畝,年產優質淡水魚500噸、泥鰍30噸,從8月份到現在,每天出魚1000多斤,今年該魚種場不但收獲了品質優口感好的泥鰍稻,還打出了有機酸菜的品牌。
漁業也有物聯網。在巴彥縣呈祥水產良種繁育基地,記者看到了荷花池塘邊的魚米之鄉景色,在成片的池塘邊,記者看到了現代化的養魚設備,通過手機APP,可給魚類增氧。而在監管平臺,可實時監控水中溶解氧、水溫、魚病會診信息等數據,實現智能控制,做到養殖可追溯,漁業物聯網應用於養殖實踐,養魚戶都說效果好。在該基地的室內,1200平方米的多功能魚類儲存室已翹首等待愛垂釣的人,這裡可開展冬季鯉鯽魚垂釣,該基地負責人周呈祥告訴記者,冬釣館2014年投建,投入使用後吸引不少垂釣愛好者,通過冬儲和室內垂釣,他家自產的活魚每斤價格比秋季集中出池增加5元。
巴彥縣源泉養魚專業合作社位於巴彥縣富江鄉五岳村,這家2011年創建的養魚專業合作社已由建立時的10人發展到社員36人,養殖面積2200畝,年產量2000噸,該合作社理事長王兆豐告訴記者,合作社以方正銀鯽為主,還養殖鰱魚、?魚、草魚等魚類,通過套養的方式,每畝可產魚2000多斤,通過大戶帶小戶,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實現增收。
巴彥縣水產總站常彥民介紹,巴彥縣是全省十個國家級商品魚基地縣之一。2015年全縣養殖水面發展到7.35萬畝,其中精養水面2.1萬畝,水產品產量1.35萬噸,漁業產值1.35億元。全縣有400多戶從事漁業生產,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萬元。
省農委漁業局局長李偉介紹,近年來,我省各地圍繞漁業增效、漁民增收這條主線,不斷加快漁業經濟結構調整,抓好水產品質量安全,全面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和具有區域特色的集約化、規模化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