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稻花香生態體驗區。王志強 攝
開欄的話
為在全省上下形成奮力走出黑龍江振興發展新路子的濃厚輿論氛圍,對外展示龍江謀振興、闖新路的精神氣象,11日,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中省直主要媒體“金秋走龍江”集中采訪報道活動正式啟動。
在此次采訪報道活動中,本報將聚焦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主要圍繞我省“五大規劃”、“十大重點產業”、“龍江絲路帶”和“一號工程”建設等內容,分別以“金秋走龍江·看創新”、“金秋走龍江·看轉型”、“金秋走龍江·看開放”為主題,深入哈爾濱、大慶、伊春、牡丹江等我省11個地市進行采訪,並集中推出我省在創新驅動、轉方式調結構、保障和改善民生、現代農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對外開放等領域發展亮點的典型報道,生動呈現我省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正在集聚、新的經濟活力不斷激發、新的優勢正在形成的良好態勢。
黑龍江日報10月13日訊 11日,“金秋走龍江”采訪團一行驅車來到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稻花香生態體驗區。記者看到,金黃色的稻穗已經收割完畢,在鴨田裡碼成了稻垛。當地農民告訴記者,為保證大米的口感達到最佳,合作社沒采用機器烘乾,而是選擇在田裡自然晾曬。
“今年的1000畝鴨稻米,一個多月前,就已經通過淘寶和網上眾籌平臺等以49元每公斤的價格訂購一空。”談起今年的收成,五常市金福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喬文志笑意盈盈。
記者發現,鴨稻田裡的壟距比普通的稻田寬了約手指長的距離,這就意味著產量會少很多。“鴨稻米一畝地的產量是200公斤,你別看產量少,一畝地的毛利卻是普通稻米的十多倍,而且供不應求,從今年播種開始,就有很多南方消費者預定了鴨稻米。”五常市喬府大院種業公司總經理向文秀笑著告訴記者。“你看這稻殼自然裂縫大,成熟度好,說明稻米生長期的肥量小”,拿起一束稻穗,向文秀介紹說。在這裡,鴨糞取代了化肥,鴨子吃蟲代替了農藥,鴨子吃草、走動替代了除草劑,鴨群的田間活動更有助於稻米吸收土壤中的營養成分。田間的質量可追溯系統24小時記錄鴨稻的生長情況,也讓老百姓吃著更放心。
據介紹,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不僅有1000畝鴨稻生態田,還有15000畝歐盟有機標准化種植基地。采用歐盟標准種植的有機稻米,由於采用生物有機肥料、殺蟲燈除蟲、人工除草、智能化灌溉等形式進行生產管理,在市場上賣到了25元每公斤。
入社的農民們享受著豐收的喜悅,然而在4年前,作為五常市一家大型水田專業合作社,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曾面臨資金短缺和水稻銷售兩大難題。“那時種得最好的大米最高纔賣10元每公斤,而且由於市場的認可度不高,很多都賣不出去”,喬文志回憶道。金福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實力較強的農業企業。2012年公司正式與王家屯合作社攜手,並為合作社注入資金400萬元,帶地入社10000畝,不僅解決了合作社面臨的資金和銷售難題,還實現了社企聯手、優勢互補,形成了農民主體、企業入社、自主經營、利益共享的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發展模式,同時帶領農戶依托技術創新調整種植結構,使稻米的最高售價提高到49元每公斤,實現了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此外,合作社依托自身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把經營領域從單一的水稻生產逐步向發展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產業拓展。從2014年起,合作社投資興建了“五常市稻花香生態體驗區”,在完成田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規劃建設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景觀景點,完善了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設施,初步打造成了集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推廣、稻米文化展示、品牌宣傳推介、休閑采摘游樂、田間風光體驗於一體的生態農業旅游新亮點,不僅拓寬了周邊農民就業增收的渠道,而且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王汝壯介紹,產自五常的大米均實現了從種子到種植、加工、銷售環節的全程可追溯。獲得“五常大米”產地證明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標識的產品公示在五常臻米網,消費者可在購買前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