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19日訊 金秋十月,記者驅車深入到龍江縣采訪,在走過一望無際的玉米田裡,還有讓龍江人引以為豪的大片谷子田,大型收割機正在緊張進行收獲,農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笑容。
據龍江縣農業局副局長王立新介紹,2016年全縣縮減玉米面積,大力發展水稻、經濟作物、雜糧、雜豆、飼料作物,谷子種植面積發展至30萬畝,龍江小米走向全國。
突出品質優勢
市場暢銷作物成主角
作為“全國玉米第一縣”的龍江縣,2016年引導農民盡快適應國家調減玉米面積新政策,確立“一減五增”作物布局和擴大“兩高一優”品種、擴大綠色有機作物面積的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思路。2016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89萬畝,增加了雜糧、雜豆、水稻、經濟作物、飼料作物面積,進一步突出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優勢。
龍江縣頭站鎮國剛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國剛告訴記者,看到良好商機,他今年在本地種植1200畝谷子同時,還在100公裡外七棵樹鎮種植谷子2000畝。手拿沈甸甸的谷穗,徐國剛說,今年谷子畝收入1000元不成問題。
在調整結構中,龍江縣注重市場導向和農民主體作用,以合作社為抓手,引導農戶從種植結構、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科研創新入手,擴大高粱、綠豆、紅小豆、芸豆基地面積,以城鎮近郊和公路沿線為重點,擴大設施蔬菜和辣椒、西瓜、甜瓜、大蒜等露地果蔬生產基地,推進產業發展。
龍江縣樹海玉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樹海把目光盯在漢麻種植上,今年2000畝漢麻收入將達150萬元,合作社已與雅戈爾集團達成意向銷售協議。目前“長麻”市場售價達到每噸19500元,“短麻”每噸賣到9500元。
政策引導調整
多方合作大戶示范帶動
龍江縣支持鼓勵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開展合作,組建優勢作物種植聯社和技術協會,帶動農戶大規模調減玉米面積。今年春耕前,龍江縣雜糧合作社發展到17個,瓜菜合作社發展到14個,水稻合作社發展到257個,入社農戶3.8萬戶,入社耕地82萬畝。合作社的發展帶動了種植結構調整。
龍江縣集中建設萬畝谷子種植示范區,對核心區內達到種植標准的農戶每畝300元資金補貼,集中展示龍江谷子基地的種植優勢。龍江縣建設縣谷子產業發展中心和縣谷子科技示范園區,聘請國家級研究員、谷子學科帶頭人,研發、示范、推廣谷子新品種、新肥料、新栽培技術。在谷子協會、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組織帶動下,全縣谷子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新增27.6萬畝。
龍江縣以東部8個鄉鎮27個村沿河耕地為重點,引導改造低產澇窪地,擴大水田面積;以西部鄉鎮坡耕地為重點,依托省級龍頭企業福山永雜糧市場帶動作用,擴大高粱、綠豆、紅小豆、芸豆面積;以城鎮近郊和公路沿線耕地為重點,擴大設施蔬菜和辣椒、西瓜、甜瓜等露地果蔬生產基地,全縣瓜菜面積增至6.1萬畝。
產業帶動發展
全面營銷打響地方品牌
龍江縣制定谷子產業扶持政策,出資1500萬元對5萬畝谷子核心區內種植戶給予結構調整補貼,縣級谷子科技示范園區新品種、新肥料研發投入經費100萬元,縣小米產業發展中心建設投入經費165萬元。同時,制定水稻產業、谷子產業、雜糧產業發展流程圖和整體營銷規劃,擴大實體店直銷和電商網上銷售渠道。目前,全縣農業電商發展到27戶,龍江特色農產品遠銷大江南北。
為解決谷子銷路問題,龍江縣在原有雜糧加工市級龍頭企業興旺米業公司基礎上,引進北京客商,建設齊齊哈爾通谷圓糧食有限公司,與齊大食品學院研發合作,生產以小米為原料的綠色優質重組米、嬰幼兒小米米粉、小米即食粥、小米酒等系列深加工產品,預計今年10月投產,年可加工谷子5000噸。
龍江縣委書記王兆憲告訴記者,2016年面對新形勢,龍江縣把“調結構、轉方式、促增收”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任務,制定“一減五增”的種植業結構調整戰略,把恢復、壯大具有種植傳統優勢、技術優勢、品質優勢和市場優勢的雜糧、雜豆、水稻、經濟作物(瓜菜)、飼料作物,規劃為全縣農業重點發展的項目。通過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增強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內生動力,讓更多農民盡快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