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龍江大小事
搜 索
[編輯推薦]"瓶蓋兒哥"七年收藏上萬款瓶蓋兒 盤點我省收藏狂人
2016-10-23 18:41:03 來源:東北網綜合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3日訊 冰城"瓶蓋兒哥"七年收藏上萬款瓶蓋兒、齊齊哈爾市民28年收藏百件滅火器、80後小伙收藏近百多個兵人、86歲老人20年收藏百塊奇石……厲害了我的哥!這些收藏狂人就在我們身邊,小編帶你走進神奇的收藏世界。

  冰城"瓶蓋兒哥"七年收藏上萬款瓶蓋兒

  在全國數百位資深瓶蓋兒藏友組建的“蓋幫”裡,32歲的冰城小伙兒孫楊憑借豐富的藏品位列“國內三強”。7年來,孫楊搜羅了上萬款國內外不同年代的啤酒、飲料瓶蓋兒,其中國內啤酒瓶蓋4500款,國外瓶蓋4000多款,飲料瓶蓋2000多款。

  瓶蓋兒藏友一般與啤酒頗有淵源,不少是酒友或者酒廠職工,但孫楊加入“蓋幫”純屬偶然,他平時滴酒不沾,一喝酒就過敏。2010年秋天,孫楊網購時被一張照片吸引了,幾十種花花綠綠的瓶蓋兒排列在一起,看著挺漂亮,他跟賣家一聊,沒想到對方竟然是國內頂尖的瓶蓋兒收藏者,順道給他“科普”了不少瓶蓋兒知識。

  在收藏圈裡,金屬材質、四周帶有齒狀的瓶蓋兒俗稱“皇冠蓋兒”,有流通和非流通之分,上面帶噴碼的叫流通蓋兒,非流通的一般是指未被使用過的“廠蓋兒”,不過究竟哪個更有收藏價值,大家一直爭論不休。收集瓶蓋兒其實挺練眼神兒,方寸之間的細微變化,往往難逃藏友們的“法眼”,孫楊笑著解釋,“有的瓶蓋兒乍一看長得差不多,但其實仔細端詳,不同時期的瓶蓋兒顏色、字體、膠墊都不太一樣。”

  孫楊告訴記者,他的第一批瓶蓋兒“成本”頗高。為了攢蓋兒,他從各大超市買了20多種啤酒,自己不喝酒扔了又怕浪費,於是邀請朋友來家裡連吃帶喝。孫楊經常周末開車去找蓋兒。其實這活兒挺考驗邏輯推理能力,他認真研究過瓶蓋兒最可能出沒的地方,翻過香坊的廢鐵處理廠,去過道外大型廢品收購站和拆遷工地。有些地方地圖上搜不到,他就跟收廢品的人打聽。他甚至還跟一位五常藏友去過阿城的一家制瓶公司,倆人戴著手套,拿著小耙子,滿頭大汗地在瓶蓋堆裡扒拉了好幾個小時收獲頗豐。7年來,孫楊去過佳木斯、七臺河、大興安嶺、黑河等13個地市,還跑過30多個縣,到荒廢已久的啤酒廠房裡“尋寶”,徒手從排水溝裡扒拉出不少稀罕的老蓋兒。黑龍江、河北、安徽、江西……如今,孫楊的檔案櫃裡,整整齊齊地擺著19本瓶蓋兒專用收藏冊,主要按啤酒產地歸檔,幾乎囊括了中國所有省份,藏品多達4500多款,僅“哈啤”瓶蓋兒就有160多款。

  “可能在別人看來,送幾個瓶蓋兒微不足道,但對我來說,每一個都是厚重的禮物。”孫楊感激地說。


 

  唱片收藏達人:高價收來"縫紉機"竟是留聲機"鼻祖"

  65歲的冰城市民衣軍收藏老唱片、留聲機三十幾年,他個人經歷和藏品屢見報端,但他最看重和最迫切希望挖掘的,還是那些“老古董”背後的歷史。

  上個世紀初的歌劇、鋼琴曲、交響樂,二三十年代的“金曲”,七十年代的樣板戲……在衣軍眼裡,他收藏的1.8萬張老唱片,每一張都藏著一段時代痕跡。把這些痕跡連在一起,折射的就是一個時代、一座城市的歷史。所以,喜愛音樂喜愛收藏的他,更希望通過這筆“特殊財富”講述出一段段冰城往事。

這張老唱片很特別,圖案是直接融入唱片裡的。

衣軍展示自己收藏的蠟筒和蠟筒留聲機。

    衣軍收藏的老唱片大小、材質、薄厚都不同。

  “1991年,我出差時順便到天津古玩市場淘貨,在一堆舊物中發現了這個蠟筒留聲機,但是當時我和老板都不知道它是何物。我看到上面有‘1884年’字樣,又覺得它很像我家的一個老物件——英國產的手搖縫紉機,於是就以600元的價格買了下來。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收藏老唱片和留聲機了,所以當回到哈爾濱,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時,發現它是由愛迪生發明的最早的留聲機,我喜出望外。”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衣軍又在網上發現了四個蠟筒,於是,立馬花高價收入囊中,仔細研究,那首《1812序曲》就在其中。據介紹,蠟筒留聲機兼具播放和收錄功能,最早是一次性的,市場化生產時雖然材質改進,但最多也就能播放十幾次。衣軍收藏的就是市場化時期的蠟筒。

  衣軍喜歡通過老唱片研究其背後的歷史。他說,黑膠唱片的“雛形”,是在蠟筒誕生四五年後,由德國人埃米爾·貝利納在1888年發明的,也就是後來大家看到的圓盤形。只是,那時的唱片十分厚重。後來,隨著技術的改進,老唱片逐漸從以蟲膠材質,演變成了橡膠夾紙,乙烯樹脂、塑料等材質,現在市場上看到的黑膠唱片都是用聚氯乙烯做的。唱片大小顏色也不再局限於“大盤、黑色”,尤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白色、橙色、透明、螢光色的CD大小的膠木唱片都很常見。這些在他的收藏中都有體現。

  “希望我女兒以後,能和我一起把它傳承下去,因為這不只是我自己的私藏,更是哈爾濱的音樂財富。”衣軍略帶期許地說。


  齊齊哈爾市民28年收藏百件滅火器

  齊齊哈爾市民於德海有一特殊愛好———收藏滅火器,這一收藏就是28年。

  於德海1982年退伍後,進入消防部門工作。防火,自然少不了滅火器。從那時起,老於開始和滅火器正式接觸。

  老於參加工作的第二年,淘汰的滅火器都被拆卸後扔進煉鋼爐裡銷毀。看著一只只被投入熊熊烈火中的滅火器,老於的心中突然湧出一絲不捨。都毀掉了,以後誰還會記得它們?在那一刻,老於腦子裡冒出了一個想法:收藏滅火器。記錄下滅火器的發展進程,也給自己留個念想!

  老於的收藏品中有很多“老物件”,其中有一對兒“老壽星”,在老於的記憶中,“壽星”在他參加工作前十幾年已經生產出來,年齡已近半個世紀。“壽星”是滅火彈,遇到火情時,把它扔進火中即可滅火。“我把一對兒‘壽星’擺在辦公桌上,看著美觀,還能時常提醒我注意消防安全。”隨著歲月的流逝,老於單位裡的“壽星”們漸漸消失,只剩下了他辦公桌上的這一對兒,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壽星”。

  對老於的這一特殊愛好,大家伙兒剛開始感覺很新鮮,漸漸地也受到感染。“很多朋友看到老式滅火器後,大老遠專程給我送過來。”每當遇到這種情況,老於總是樂呵呵地拽著朋友喝一頓慶祝。在老於的收藏經歷裡,“以舊換新”和“折現”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人家肯給,換也行,買也行。

  28年間,於德海收藏了3代近百件滅火器,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乾粉、1211液體和四氯化碳等種類,海豚、噴泉、鯊魚、瀑布和鐵扇等品牌,其中的一些品牌在現在的市場中早已不復存在。這些滅火器形狀各異,容量從0. 5公斤到100公斤不等。“最近我正在找一種2公斤容量的滅火器,把手上刻著龍鳳,這只滅火器我惦記了好多年。”

  即將退休,老於有著自己的打算:“我想開家消防器材商店,這樣我又能跟‘老朋友們’在一起啦!”老於還准備申請加入中國收藏家協會,“如果能批准我的申請,我將是齊市消防器材收藏第一人!”說到這裡,老於的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80後收藏者:兵人也瘋狂

  江添,家住齊齊哈爾,80後的他剛剛結婚不久。在他的生活中,有近百個不能說話但渾身會動的朋友,這就是12寸可動人偶,俗稱兵人。

  據悉,兵人起源於1962年,是一種人偶玩具。最初以美國歷史人物和美國大兵為題材,以1:6的比例(12寸,大約30厘米)進行生產。兵人全身關節可自由活動,面部表情生動,都是按真實人物制作,給人以逼真的視覺效果。如今,兵人的種類繁多,有世界各國的軍人、警察、國家元首、電影人物、卡通人物等。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玩家們更是如獲至寶,瘋狂收集。在“兵人”模型圈子裡,無論是線上論壇還是線下活動,江添稱自己都算不上骨灰級玩家,就只是單純地喜歡。

  江添迷戀收藏兵人,是因為他曾在哈爾濱師范大學學習動畫專業。當時,他的大學老師大多會影視、動畫制作,並且在很多影視作品的後期制作中,采用了動畫制作方法,為了避免演員拍攝危險動作存在安全隱患,很多鏡頭都采用兵人作為替身。所以,他有幾位大學老師收藏兵人,在耳濡目染之下,江添也愛上了兵人收藏。從2013年至今,三年的時間內,江添已經收藏了60多個各式各樣的兵人。在江添看來,收藏本身就是一個“燒錢”的游戲,“燒錢”並不代表自己土豪,而是為了完成童年時留下的夢想。

  江添說,他所收藏的兵人,主要以中國古典文學著作中的經典人物為主,之所以這些角色佔據了他兵人收藏的半壁江山,是源於兒時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從小到大,我就愛看《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名著。在外國人的心中,蜘蛛俠、美國大兵是他們心中的英雄,而在我心中,孫悟空、關羽纔是真正的英雄。”

  另外,在江添所收藏的兵人中,二戰主題也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巴頓、丘吉爾、斯大林、羅斯福……江添經常把這些二戰時期的巨頭人物湊到一起,擺上一張圓桌,讓各位巨頭紛紛落座,雅爾塔會議召開了,而主持人則是“非二戰時期選手”——江添。在這裡,江添找到了很大樂趣。更富有樂趣的是,江添還經常讓角色們反串出演,“我經常讓豬八戒手持卡賓槍,讓孫悟空提著XO的酒瓶,在搞怪中尋找樂趣。”江添說。

  在兵人中,江添最珍惜的是價值3000元的關羽兵人。不僅因為這是他所收藏的價格最高的兵人,也是做工最精細的,發行量比較小。當時,他在兵人論壇中,聯系到了上海的賣家,由於怕交易的過程中出現意外,只能見面交易。江添聯系到在上海工作的朋友幫忙去買,一個月後,關羽兵人纔到自己的手中。江添介紹說,大多都是男生玩兵人,因此,兵人被稱為男人的芭比娃娃。做工的精細程度、發行量大小都決定了兵人的價格。目前比較難買的有卓別林、ht教父、inf l ames關羽等。

  “每個兵人價格不菲,投入這麼大會有回報嗎?”江添笑著回答說,兵人收藏如同玩股票一樣,一個兵人要發售前,首先要繳納200多元的預訂款,然後根據這款兵人的出貨量多少,每個關節能動性的好壞等多個因素,決定這款兵人日後的價格,如果一款兵人制作的非常完美且出貨量非常少,那就屬於極品兵人,只要買到手,只賺不賠。有時候,江添會把一些兵人拿到專業的網絡平臺上出售,“以玩養玩”,體會其中樂趣。


  加格達奇市民30年收藏3000多件老物品 見證林區發展史

  劉少玉今年56歲,是加格達奇鐵路職工,從小就喜歡收藏“老物件”。他的父親曾經是開發大興安嶺的“老林業”,留下了結婚證、喝水杯、糧票、商標、飯盒、暖水瓶、紅袖標等林區開發建設各個時期的物品。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的尋寶之路遍布了整個加格達奇。“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體會。”劉紹玉感嘆,幸好家人和朋友理解他。30多年收藏“老物件”堅持不懈,使他漸漸有了名氣,經常有許多人將自己家的“老物件”無償送到他家。

  劉少玉家的展廳有600平方米,陳列著他30多年來收藏老物件,有服裝、木雕、鍾表、木工工具、鐵路工具、林業生產用具等,其中有些老物件最早產於民國時期,最晚的產於20世紀80年代。不少老物件已經失傳,如木工畫線墨盒、種莊稼的犁杖、送飯用的食盒等。

  劉少玉介紹他的“老物件。”閆捍江 攝

  展廳內還掛著老式的笨重帶毛棉大衣和棉帽子,劉少玉說,這樣的棉大衣、棉帽子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沒見過。通過這個“老物件”,就可以想象當年的生活是多麼的艱苦,現在這已成為見證歷史的紀念品。“因為有了當年戰嚴寒、斗冰雪的大興安嶺精神,林區纔能有今天的發展,收藏‘老物件’的目的就是要把林區的文化傳承下去。”為此,劉紹玉表示將建成一個林區傳統文化博物館,在今年五一期間對外開放。


  哈市86歲陳成發20年收藏百塊奇石 想賣掉“寶貝”捐助貧困孩子

  “這塊像猴子,這塊像小雞,這塊你看像啥?”哈市86歲的陳成發一邊擺弄石頭一邊給記者講述它們的來歷和奇特之處……

  100多塊奇形怪狀的石頭,是陳成發20年來在全國各地撿來的。石頭,已是他晚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年齡增長,最近他突發奇想,准備將這些石頭賣掉,用換來的錢款捐助貧困孩子上學。

  據陳成發老人介紹,他年輕時是一位大學教授,退休後和老伴全國各地旅游。一次他游玩時突然發現一塊石頭非常像猴子,就是這塊石頭,激起了他收藏奇石的興趣。20多年來,無論走到哪,陳成發發現好玩的石頭就往家撿,還給石頭編號分類:十二生肖系列、偉人系列、鳥類系列等,再給石頭加工一個底座,端正地擺放在桌面上。近日,記者在陳成發老人家中看到,石頭最大有拳頭大小,最小塊的僅指肚大小。

  陳成發說,2014年,他和老伴曾拿出300元和價值500多元的新衣服參加本報組織的對接貧困孩子捐款活動,近期他想將石頭賣掉,再對接一個貧困孩子,用換來的錢供養其上學讀書。

  (資料來源:東北網、生活報、黑龍江晨報)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