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醫療向理性回歸分級診療成共識 我省三級醫院門診取消輸液後見聞
2016-10-24 10:00:3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寶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0月24日訊 近日,我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出臺了一項政策,要求全省除兒童醫院和兒童科室外,所有三級醫院於10月8日開始,取消門診輸液。需要輸液治療的患者一種方法是在三級醫院急診和住院解決,另一方法是到社區醫院解決。記者近日走訪了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省醫院南崗分院、哈爾濱市第五醫院等三級醫院及哈爾濱市的部分社區醫院等,了解這項規定實施後的相關情況。

  日前,在省醫院南崗分院急診觀察室,記者看到只有3名患者在點滴,以前的幾個輸液室都空了出來。急診室護士長侯生榮告訴記者,現在已經沒有新患者在門診輸液了,這幾個都是“十一”期間輸液延續下來的。正在輸液的70歲的王大娘告訴記者,她是“十一”期間感覺迷糊,來檢查時發現腦供血不全,就留在這兒輸液,對於醫院門診取消輸液的規定,她是這兩天在醫院了解到的。

  記者在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哈爾濱市第五醫院等醫院都沒有看到靜點室。門診護士告訴記者,已經取消門診靜點室了。

  據臨床醫生介紹,多年來,由於醫療管理出現了重大偏差,“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公認的醫學原則不被遵循,導致各大醫院的輸液室人滿為患,同時會給患者帶來危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靜脈輸液危害大是促使三級醫院取消門診輸液的主要原因。據醫生介紹,靜脈輸液主要有兩大危害,一是給藥方式,二是抗生素濫用。

  哈爾濱市第五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周群告訴記者,在治療用藥方式上,輸液是作為“最後的給藥方式”,因為輸液也是國際公認最危險的給藥方式。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院長、哈醫大博士生導師孟慶剛告訴記者,輸液可導致一些不該發生的問題。據《200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顯示,注射劑佔所有不良反應的59%,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輸液。藥物通過靜脈注射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沒有經過人體天然屏障的過濾,可能造成人體不良反應,如發熱、紅疹等過敏反應,嚴重可導致休克及死亡。

  “門診輸液對於治療用藥是不科學的。由於沒有檢驗數據分析比較,醫生多是根據經驗給患者用藥。這會導致用藥針對性不強。現在門診輸液用藥中,輸液中90%以上是聯合用藥,有一半屬於抗生素。這就導致了抗生素濫用。”周群告訴記者。

  孟慶剛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抗生素人均年銷售量達到了138克,是美國的10倍。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輸液市場容量在100億瓶以上,相當於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高於國際上人均2.5到3.3瓶的水平。

  據哈爾濱衛計委部門相關人士介紹,濫用抗生素將導致4大危害:毒副作用、引發過敏反應、導致二重感染、部分細菌耐藥性急劇增強。

  取消三級醫院門診輸液,是醫療的理性回歸,也是分級診療的必然。這是醫療專家的共識。

  采訪中,無論是醫生、社區醫院負責人還是三級醫院負責人,都認為三級醫院就要做三級醫院的事情,而不能去做社區醫院的事情,也就是說社區醫院做基本的治療,三級醫院做危、重、急癥的治療。因此,三級醫院取消門診輸液將加速分級診療的步伐。在三級醫院取消門診輸液後,記者采訪中發現,有的社區醫院患者開始增加。

  “今天輸液患者明顯增多。因為現在屬於輸液淡季,往年這時候沒這麼多人。在社區醫院用藥多為基本藥品,抗生素也是最基本的,減少了危害,降低了醫藥費。”安靜安和社區醫院院長李桂森說。

  三級醫院取消門診輸液也代表了醫療改革的風向標,將回歸“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的公認醫學原則。作為全省第一個取消門診輸液的哈爾濱市第一醫院,院長孟慶剛告訴記者,自今年1月30日取消了門診靜脈輸液至今,醫院發生了一些有益的變化:門診注射用抗菌藥物的使用率為0.45%,去年同期為5.34%,同比下降94.6%;門診發生藥品不良反應1例,去年同期4例,同比下降75%;人均門診費用為98.01元,去年同期113.16元,同比降低13.4%。

責任編輯:王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