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市黨員乾部勇當精准扶貧先鋒
2016-10-24 11:03:15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馬永軍 潘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4日訊 郊區精准扶貧在創新機制、關注細節上找准關鍵點,黨員從“局外人”變成“暖人心”,貧困群眾變“伸手要”為“動手乾”。不斷匯聚的“紅色力量”擎起了精准扶貧先鋒旗,正在引領一個個貧困家庭走向脫貧致富的大道。

  走進新城社區居民閆傑的家中,他正在用皸裂的雙手實實的握著畫筆,緩慢地蘸著顏料,一筆一筆地在畫板上勾勒著。54歲的閆傑下崗後獨自照顧年邁的老母親。原本拮據的生活因一次意外變得雪上加霜。“我的右手食指筋被機器絞斷了不能工作,母親又需要照顧,生活真的讓我覺得力不從心。”回想起當初的那段日子閆傑仍心有餘悸。

  養傷的那段時間,社區黨員經常到閆傑家,幫助他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鼓勵他重拾生活的信心。“上學時我的夢想就是考中央美院,家裡沒有條件這個夢一直沒能實現。社區王主任總是鼓勵我把愛好撿起來,練好了教教孩子們也算是另一種圓夢。”閆傑笑著說。

  閆傑的每一步變化,幫扶人劉曉丹都親眼見證。第一次到閆傑家時,他總是低著頭不愛說話,家裡也暗暗的和他的人一樣很壓抑。但他是一個很有纔華的人,看到他現在能這麼陽光樂觀,我心裡特別高興!

  閆傑正在練書法,他說:“等他把手養好了就去教孩子們畫畫、寫字,生活總要有夢想。”練習本上閆傑寫的每一個字都飽含對未來的期盼。

  得到幫助的何止閆傑一人。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社區在職黨員的力量匯聚起來所釋放的正能量超乎想象。精准扶貧工作讓黨員和群眾的心貼得更近,手牽得更緊。

  實現“微心願”在紅旗社區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居民楊秀君感觸更深。楊秀君的微心願是趕快渡過難關。

  去年冬天一場大火燒光了楊秀君家,連鄰居家的房子也沒能幸免。眾人施救,火滅了,煙消了,楊秀君卻癱坐在地上大哭:“剛開的兩個月的工資都在裡頭呢,這日子可咋過啊!”

  社區黨員快速行動為老兩口安排了臨時住所。又在幾天後組織了一場由11個駐建單位,205名在職黨員參加的募捐活動。為楊秀君籌得善款8000元,加上生活物品等物資總計1.2萬餘元。現在的楊秀君在積極乾零活賺錢,她逢人便誇,“要不是社區黨員給我安個家,我和老伴就無家可歸了。社區黨員對咱的關心是實實在在的,這份情我都記在心裡了。”

  郊區把組織黨員為群眾辦實事作為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落腳點,在社區黨員中創新開展了“點亮微心願”活動。無論是一臺血壓儀,還是一個老花鏡,或是一支毛筆,凡是群眾需要的、符合實際的,黨員都逐一做好登記。目前,郊區30個居委會已收集各類微心願1300多個。隨著一個個微心願的實現,一顆顆期盼圓夢的心被點亮。

  現在,郊區2900多名在職黨員與28個村的112戶貧困家庭組成“結親對子”,為困難群眾捐款捐物5萬餘元,解決群眾困難170多件,協調無息貸款110多萬元,30多名困難群眾通過技能培訓找到就業單位,簽訂用工合同。在職黨員快速走進群眾身邊成為便民服務的骨乾,貧困群眾的幫扶員,黨員們用真心實意、真招實策扶貧攻堅,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道路。

  “四級代辦”體系的建立,讓郊區鄉鎮、村屯、社區委員會的黨員都沈下了心,幫著群眾“跑”腿解難事,真正成為了居民的主心骨和貼心人。

  望江鎮佳興村有個叫劉守章的“名人”,他素來孤僻,就連親兄弟間也不來往,小院常年緊鎖大門。遠嫁外地的女兒總是擔心父母的身體,為父母和祖母辦理低保證和殘疾證成了孩子的一塊心病。

  桂金海既是佳興村黨支部書記又是村裡的代辦員,得知劉家的情況後,他自己開車拉著劉守章重病的老母親跑了五六個單位辦證。看著桂金海背著自己的老母親,豆大的汗珠直往腳面砸,劉守章被深深感動了。半個月後,桂金海給劉守章送證時,發現他家鎖了幾十年的門打開了。“劉叔,證件都下來了,這回看病啥的就方便了。有事就找我,隨時都行。”“沒事就不能找你啊,來我家摘點菜拿回去吃。”劉守章話雖說得衝,但他對桂金海的信賴與感謝早已根植內心。

  郊區為民服務的“領辦代辦”活動,將為民服務觸角深紮到底,暢通了群眾辦事渠道。原來老百姓辦事先找熟人,現在有事找黨組織,基層黨員服務群眾的能力明顯提昇。各基層單位“為民服務代辦點”都有工作人員為解決群眾訴求,“AB”頂崗制度的落實靈活有效,同時,四級“領辦代辦”流程圖、為民服務手冊和“公開信”讓辦事流程更簡單、透明、直接。

  如果說特色產業是富民支橕點,電商就是助推富民產業的新引擎。郊區強力推動“產業+電商”經濟發展新模式,讓貧困群眾搭上脫貧快車。

  一筆賬在西格木鄉民生村黨支部書記袁愛國心裡算的清楚,“我們村有貧困戶24戶,今年村裡種了植紅樹莓200多畝,每畝純利潤可達5000元,比種植玉米每畝多收入4000元以上,這是貧困戶脫貧的好路子。”

  脫貧不是終點,共奔小康纔是共同夢想。發展紅樹莓讓郊區農民學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種、找得到市場、看得到希望。蓮江口鎮副鎮長馬曉丹告訴記者,全鎮種植紅樹莓2100畝。采果期間需要大量人工,一個采果期可帶動勞動力4000多人次,增收1120萬元。郊區補貼政策更是為農民帶來了福音,種植紅樹莓每畝補貼1000元錢,建冷庫還能享受補貼。

  電商創業精准扶貧成為郊區一大亮點。他們與阿裡巴巴智慧縣域簽約農村淘寶項目,在35個村建立農村淘寶實體店服務站36個。選出優秀黨員與貧困群眾組成包扶對子,幫助貧困群眾掌握電子商務應用和實際操作技能,現有12名困難群眾“觸電”就業。

責任編輯:劉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