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旅游
搜 索
蘭西旅游敲開精准扶貧大門 打造『哈北田園衛星城』『哈北後花園』
2016-10-25 09:09:4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施虹 畢詩春 董新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蘭西黃崖子民俗村街景。高明攝

  黑龍江日報10月25日訊 日前,記者一行驅車一路向北,約一個半小時的路程趕到蘭西。

  遠處綿延的丘陵山地,長滿茂盛的樹木,清澈婉轉的呼蘭河穿城而過,舉頭望見蔚藍色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就像有人把一匹藍綢緞掛上了天空……

  蘭西,曾是國內赫赫有名的亞麻之都。多年來,隨著亞麻市場的蕭條,這個曾遠近聞名的亞麻名城,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2002年,蘭西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又被確定為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縣。兩頂貧困帽子壓得蘭西有些透不過氣來,發展內生動力逐漸削弱,尤其是長期貧困滲透到骨子裡的習慣心態,一度成為脫貧解困的“攔路石”。隨著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的全面打響,蘭西開始重新審視縣情,深挖貧困根源,尋找突出貧困重圍的新路徑,力求扶貧先扶志,“刮骨療毒”也要拔除“窮根”。沒有了亞麻,一下子少了一根強有力的經濟支柱。怎麼辦?

  呼蘭河畔,毗鄰省城,農業縣打起文化旅游牌

  蘭西,地處呼蘭河西岸,故名“蘭西”。傳統印象中,蘭西的旅游資源並不豐厚,除了榆林鎮筋餅和曾經的亞麻,似乎很少有讓人念念不忘的景致和風情。

  但事實上,小興安嶺餘脈拉哈山綿延蘭西境內72公裡,呼蘭河流經蘭西120公裡,南面與哈爾濱市松北、呼蘭兩區接壤,202國道穿境而過。

  采訪中,縣委書記王立波告訴記者,蘭西秀水靈山,天青地綠,土淨田潔,文化多元。蘭西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就是最豐厚的旅游資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觀念一轉,近年來,蘭西以打造建設“哈北田園衛星城”為目標,以“哈北後花園”為定位,重點打造民俗風情、休閑養生等特色旅游。

  在我省日益火爆的旅游市場中,東北民俗旅游恰恰被人忽略,正是看到這個空白市場,蘭西打造了黃崖子民俗村,建起了民俗博物館、喬家大院、民俗景觀大道、特色精品民宿、東北村落、錫伯文化展覽館等等。東北的小園土炕、民俗風情,在旅游概念的包裝下,立刻熱賣市場。玩兒餓了,有民豬;玩累了,有民宿;要走了,再帶上些有機小菜。省城人,開上個把小時的汽車,來這距城市不遠不近的地方,享受不緊不慢的生活休閑度假,尋找“鄉愁”。主抓旅游的副縣長高維國告訴記者,僅僅是“十一黃金周”,來到蘭西縣蘭西鎮旅游的游客就突破2萬人。“小鎮游人如織,全村人上陣服務,那場景,叫人激動。”

  曾任職蘭西鎮17年,親自啟動蘭西鎮旅游發展的高維國,說起這些,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如今,黃崖子民俗村已被評為國家旅游扶貧示范項目、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並榮獲“黑龍江100個最值得去的地方”、“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全國鄉村旅游示范點”。同時,蘭西縣還闢建大金王子陵等人文景觀;在休閑養生游上,南山生態景區、盤龍灣度假村、十八灣等景區景點,也逐步完善,農業觀光、瓜果采摘等休閑項目也在逐步發育成熟。

  旅游,已經成為蘭西縣縣域經濟的五大產業之一。除了筋餅和亞麻,七星魚、東北民豬、甜香瓜、山裡的溜達雞、河邊上的散養鴨鵝,和祈福的東林寺、徒步的十八灣、宿營的盤龍灣一道,游客們記住了蘭西的風俗、風情和風景。

  像一篇抒情散文,蘭西旅游已經漸漸破題……

  “當年有一戶闖關東來到這裡的喬氏人家,最先居住到了這裡背靠黃崖子,面對呼蘭河。這裡的山崖子多是青石砂岩與厚厚的黃土層結構,人們漸漸習慣把這個地方叫黃崖子。”采訪中,72歲的蘭西鎮永久村老支書付少貴的回憶,一點點厘清了蘭西的深厚歷史和文脈。


 

  這裡如今還留存著一座遠近聞名的大院,那就是喬家大院。據說,高維國當年最先想到,將這個大院保護起來,而且當年就萌生了要在這條小街的另一頭,建一家民俗展館與這個大院遙相呼應,並把整條街道的院牆用黃土的顏色涂料統一粉飾起來,並在街路兩旁按照關東民俗文化風格建築了諸多泥塑雕像。如今,這一切都成了現實,這裡也真正成了蘭西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筆。

  當年,決定建民俗村展館了,可建展館和搞基礎建設的資金卻沒有著落,鎮村兩級就想法設法多方籌措,鎮財政擠出一點兒,村集體拿一點兒,對上爭取政策支持一點兒,再去銀行貸一點兒,實在不夠鎮村乾部就投親靠友借錢先墊付一點兒。為省人工費,鎮裡還集中組織鎮村乾部集體到黃崖子屯參加勞動,清邊溝、掃大道、挪柴草垛、栽樹種草啥活都乾,修築山路正值七月伏天,上崗下坡,運磚全靠乾部們人背肩扛,最後村民們也被感動了,不僅主動出工出勞參加景區建設,還和鎮村乾部一起,為展館捐贈民俗展品3600多件。這纔有了如今蘭西有名的關東民俗旅游文化村的東北民俗文化博覽館。

  發展旅游業,基礎建設必須先行,王立波告訴記者,近年來,蘭西縣在改善旅游基礎設施上,沿呼蘭河5個鄉鎮,累計投入3.5億元。

  資金從哪裡來?項目資金整合是答案之一。

  高維國告訴記者,每年省和國家都有各類涉農項目,在申報項目時縣裡就把既符合上級文件要求又具有一定旅游資源的貧困村作為優先對象來考慮,如“農業綜合開發”、“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土地整理”、“美麗鄉村建設”、“環境綜合整治”、“泥草房改造”、“林業生態項目”、“水利工程項目”等等,“自從旅游產業變成我縣經濟發展的重點,我們絕不單擺浮擱的使用這些資金,而是將每筆資金的使用,都與旅游事業的發展統籌考慮,建一個項目,改一片環境,興一地旅游,富一方百姓。”高維國說。今年二月,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於支持旅游產業發展的七條政策》,在旅游產業發展上給予更多的政府主導支持。

  與此同時,蘭西縣采取市場化運作,以PPP方式引入社會資本,解決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供給及公共服務等問題。在黃崖子民俗旅游文化村,風風火火的呂哲熱情的為客人忙前忙後,而正是這個蘭西的女兒,在其他領域創業成功後,回報故鄉,在黃崖子承租村民房屋20棟,每棟房屋年租金15000元至20000元,精心打造20家精品民宿。同樣,在東北村落文化產業集合區建設工地,雖已時至深秋,但工地的建設仍然是熱火朝天,這個項目,也是蘭西人汪亞峰投入7600萬元,打造東北村落文化體驗館、精品民俗等旅游項目。縣裡的一個度假村盤龍山莊已經吸引了國內投資商的目光,目前正在洽談三部影視劇,並計劃在這裡建設省內最大的影視基地。

  旅游觀光帶動了經濟發展,讓蘭西人喜出望外

  在喬家大院的喬家菜館裡,付少貴的三女兒付忠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不斷有食客走過來結賬。邊點錢邊和記者聊天,付忠鑫俊俏的臉露出幸福的微笑,問及收入,她笑而不語,而這樣由農民開的民宿飯店,在蘭西鎮,有幾十家。

  在劉君屯,去十八彎景點的必由之路,就有一家老王農莊。農莊的主人王軍今年61歲,本地農民。他和家人在這個佔滿先機的路口,建起了老王農莊。他和兒子王海峰在半山腰圈養了1000只蘆花雞,還有800只大鵝,王軍還在農莊門前公路兩側栽下了數百株果樹,每年夏季他家在果木地間隙種的香瓜,供不應求。

  覺得如今的生活讓人喜出望外的,還有今年已經79歲高齡的楊淑琴,以及她雙目失明49歲的兒子呂國民。這戶人家曾是村裡遠近聞名的貧困戶,政府部門、民政部門給這娘倆辦理了低保後,又幫助娘倆飼養了幾十只大鵝。自從蘭西的旅游漸漸好起來,娘倆每天都把門前小園中的蔬菜采摘下來,蹲在大門口賣掉換錢。這讓娘倆每天樂得合不攏嘴。“還是共產黨好啊,讓我們娘倆漸漸過上了好日子……”楊淑琴老人說這番話時臉上笑開了花,眼裡卻閃著淚……

  “旅游飯”讓蘭西的許多貧困戶,漸漸解決了溫飽,走向了小康。

  “今年,蘭西通過旅游扶貧直接受益1133人、346戶。到2018年,預計有1507戶、3760人通過旅游產業直接和間接脫貧。”高維國說。黃崖子民俗村,更是被國家旅游局、國家扶貧辦評選為“全國景區帶村八十個扶貧示范項目”之一。

  王立波說,今年,蘭西縣把精准扶貧當作全縣的頭號工程,希望將旅游業作為脫貧解困新的增長點,闖出一條貧困縣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經濟的新路子。三年內,力爭帶動全縣20%貧困戶脫貧。

  到東北各地去征集更多的民俗展品、加速東北村落文化體驗館建設、開發建設十八灣自駕游露營地、發展旅游養生養老度假產業,不斷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建設,蘭西特色民俗旅游的發展之路還很長很長。采訪結束時,縣委宣傳部長韓良志這樣對記者說。就在記者離開蘭西之前,已經有投資方來到蘭西,洽談投資做大做強東北民俗文化產業,利用蘭西“東北民豬之鄉”的金字招牌,元旦春節期間在民俗村搞“民豬民俗節”“殺豬過大年”等節慶活動。

  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蘭西,用創新的思維,大膽的實踐,走出了以文化旅游帶動精准扶貧的新路,一座民俗風情濃郁的“哈北後花園”正在興起。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彭佳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