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戶頭只有理財產品無餘額,騙子仍有機會
電信詐騙太凶險!
銀行卡裡的錢,不小心就被騙走的案例已經太多了。可是,你以為銀行卡裡沒錢就不會被騙嗎?
一種新的騙局是:即便銀行卡中只有理財產品,並無餘額,卻依舊可能被騙。
這樣的事情就發生了,而且竟然發生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上。
個人賬戶資金異常
今年,在一家外資銀行工作的上海市民李女士,在一大型國有銀行的個人賬戶發生資金異常。
銀行先是向她的賬戶中發放5筆貸款,隨後這些錢款又被轉入他人賬戶。
李女士馬上報了案,並凍結了該賬戶。
李女士表示,個人賬戶裡只有尚未到期的理財產品,並無存款,她也沒有向銀行申請過貸款。
由於李女士沒有按時還款,銀行根據《質押借款合同》,對她名下的理財產品在開放贖回後做了處置。
最終,李女士賬戶經處置理財產品後,共還款148萬餘元,其中包括貸款本金146.97萬元和利息及滯納金1萬餘元。此外,因李女士逾期不還貸款,還產生了不良記錄。
曾泄露過網銀信息
李女士坦言,在事發當天,她確實泄露過網銀賬戶和密碼的信息。
之前,她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警察,稱李女士的銀行賬戶『不安全』,為了辦案方便,需要她在電腦上操作予以配合。
由於賬戶中只有未到期的理財產品,沒有存款餘額,李女士有些大意,認為就算泄露了信息也不會造成資金損失。
於是,李女士按照對方要求進行操作,銀行方面收到了她的5個網絡質押貸款業務申請,每筆上限30萬元,由於李女士賬戶裡有155萬餘元的理財產品,銀行向她放了款,而後被不法分子分批轉走。
李女士認為,根據銀監會《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個人貸款通常采取貸款人受托支付的方式向借款人的交易對象直接支付。也就是說,即便李女士申請了質押貸款,這筆錢也不應該直接打入她的賬戶內。
而自主支付方式是個人貸款的特例,按照規定,只有在無法確定交易對象且貸款金額不超過30萬元的情況下,纔得適用自主支付的方式,銀監會亦認為『以化整為零規避受托支付』的行為系違規行為。
本案中,犯罪分子即通過自主支付方式,規避了受托支付,並將款項分批轉出。李女士認為,其他銀行對這類規避受托支付的行為均進行了限制和監管,涉案銀行對此沒有任何限額或監管,存在過錯。
銀行則認為,李女士的行為已違反了《服務協議》的相關約定,存在重大過錯,應自行承擔相應後果。
法院判雙方共擔責
這件事情的最後是,李女士向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涉案銀行賠償損失本金46.97萬元,以及利息及滯納金損失;撤銷因本次貸款造成的不良征信記錄;訴訟費用由銀行承擔。
此前,李女士向上海銀監局投訴,該局出具答復書,認為涉案銀行的自主渠道個人金融資產質押貸款可通過申請多筆貸款來繞開受托支付規定,產品設計存在瑕疵,要求整改。
法院酌情判決銀行承擔部分責任,賠償李女士30萬元,撤銷其名下因本案貸款逾期而產生的不良征信記錄,駁回其餘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