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就業
搜 索
培養就業技能激發創業熱情 退役士兵『創新創業』潮中再當尖兵
2016-10-31 10:39:3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建軍 張樹永 孫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退役士兵參加免費職業技能培訓。

為自主就業退役士兵搭建就業推薦平臺。

  黑龍江日報10月31日訊 10月14日,牡丹江市首屆退役士兵“十佳雙創之星”、“十佳雙創希望之星”和“中國夢創業夢幸福夢”主題征文活動頒獎儀式暨2016年秋季退役士兵就業推薦專場招聘會成功舉辦。此項活動由牡丹江市委宣傳部、軍分區、民政局等相關部門組織發起,在全市樹立了20名退役士兵先進典型,當天還吸引了500餘名退役士兵前來求職。據悉,舉辦這種活動在全省尚屬首例。

  近年來,牡丹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雙創”工作,出臺了《牡丹江市關於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工作方案》,並把退伍軍人作為中堅力量全力扶持,出臺多項政策全力做好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使他們能夠積極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熱潮。目前,牡丹江退役士兵的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就業創業工作均居全省前列。

  做實頂層設計堅持需求導向

  2013年退役士兵李鴻鵬參加了政府提供的免費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取得了汽車駕駛B2證和汽車維修資格證,學得一技之長後,他開始從事蔬菜運輸和銷售,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致富帶頭人。作為“十佳雙創希望之星”,他高興地說:“在部隊是為了保家衛國,退役後我要永葆軍人本色,抓住現在的好政策在創業中再立新功。”

  李鴻鵬僅僅是眾多退役士兵取得成績的一個縮影。

  牡丹江市素有擁軍傳統,連續七次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目前全市每年都有1000多名士兵從部隊光榮退役回到家鄉。為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自2010年起,該市開始嘗試開展退役士兵免費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受益人群由城鄉退役士兵到在校應征入伍的大學生,培訓專業由單純的職業教育到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遠程教育、創業指導並重,培訓管理由松散到逐步規范,培訓院校由本地到省內異地,培訓人數由最初的30多人到全員培訓,真正實現了政策知曉率、有意願參訓率達100%,雙證獲取率、就業率均達90%以上。

  該市將退役士兵技能培訓工作納入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目標統一部署、統一考核,全力推進。出臺了《牡丹江市退役士兵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實施方案》和《關於促進退役士兵就業創業若乾政策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強化培訓與小額貸款擔保、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的銜接,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將培訓經費納入地方預算,采取省撥一點、財政補助一點、有償轉移金支付一點的辦法,全力滿足城鄉退役士兵培訓需求。現在牡丹江大學、牡丹江技師學院、牡丹江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科工技工學校等四個培訓基地內開設的機械工程、餐旅商貿、計算機、汽車、裝潢等數十個專業深受退伍軍人的喜愛。

  培養過硬本領提昇就業能力

  近年來,牡丹江市每年都舉辦春秋兩季專場招聘會。在今年3月舉辦的牡丹江市春季退役士兵就業推薦現場招聘會上,來自遼寧、浙江、廣東和牡市共116家企業及千名退役士兵參會,近百人達成就業意向;10月14日舉行的秋季退役士兵就業推薦專場招聘會提供崗位1039個,193人現場簽訂就業協議,290人進行了求職登記。

  為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牡丹江市民政部門印制了培訓和創業政策宣傳冊,在新兵入伍時就把有關的退役政策及時的宣講給本人和家長,並第一時間再次發放到退役士兵手中,讓他們做到心中有數。要求退役士兵報到時掃描牡丹江人纔市場二維碼,實現招聘信息共享;依托12349社區服務平臺和微信平臺,將招聘和培訓信息發布到退役士兵手機上,實現了退役士兵報到、培訓、就業一站式無縫對接,受眾達13000餘人次。

  為了能學到真本領,牡丹江搭建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體、成人高等教育為補充的培訓平臺,在培訓模式上,堅持短期與長期並重、本市與易地培訓相結合的原則,開展了遠程網絡培訓試點,並鼓勵退役士兵在完成中級技能學習後,專昇到高級班深造。搭建以提昇培訓質量為目標,以民政、教育、人社等部門分工合作三位一體的監督管理平臺,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定點院校考核辦法》,實行職業資格證和畢業證獲取率、就業率與培訓經費掛鉤。健全了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目標考核體系和承訓機構年檢制度,把好培訓質量關。搭建以成功就業為本,以訂單式培訓、就業推介聯動的就業服務平臺,承訓院校依照企業訂單設置培訓專業,使退役士兵就業區域廣、收入高、發展快、上崗穩定率更好。

  近兩年來,牡丹江市通過訂單培養的退役士兵就業率達98%以上。建立退役士兵信息庫,根據他們技術特長和就業意願等,大力舉薦人纔。僅2014年就有159名退役士兵被市城管局、公安局錄用。

責任編輯:張廣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