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首個民用防護口罩國家標准昨起實行 看看哪種口罩誰防霾更給力
2016-11-02 07:51:10 來源: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11月2日訊 1日起,我國首個民用防護口罩國家標准——《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范》(簡稱《規范》)正式實施,以後市民可以依據國家標准選口罩了。值得注意的是,該標准明確表示『不適用於嬰幼兒、兒童呼吸防護用品』。冰城各藥店、超市裡口罩品種層出不窮,哪一款纔真正防霾呢?記者隨機購買了市面常見的多款口罩和網絡熱銷的防霾口罩,進行對比實驗,過濾效果一目了然。

  新標解讀口罩標示去除率≠最終過濾效果

  《規范》不再將『過濾效率』作為口罩的主要評價指標,而選擇了更能體現真實防護效果的『過濾效果』。這是因為,防霾用品的防護效果不僅與去除率有關,也與面部貼合性有極大關系。但記者走訪發現,市面上絕大多數口罩都只標出了去除率,而未標示過濾效果。通過實驗可以證實,部分口罩上標示的PM2.5去除率確實和實際過濾效果存在差距。

  過濾效果和透氣性缺一不可

  《規范》要求,口罩佩戴後能將吸入的PM2.5濃度降低至75微克每立方米以下纔是合格的產品。口罩的防護級別分為A、B、C、D四級,分別對應國家空氣質量標准中空氣質量類別設置,其中A級的防護性能最高,對應PM2.5濃度達500微克每立方米時使用,其他級別依次遞減。

  『很多市民覺得過濾效果好的口罩就是好的,實則不然。』相關專家表示,A級口罩過濾效果好,但相應的吸氣阻力也大,不能長時間佩戴,否則會對心肺功能造成損傷,一款性能好的呼吸防護用品應是過濾效果高、呼吸阻力小。

  不能使用高毒性致癌性材料

  除了對細顆粒物(PM2.5)的防護效果,佩戴的安全性能也是《規范》中的關鍵指標。《規范》要求,口罩應能安全牢固地護住口鼻,不應存在可觸及的銳利角和銳利邊緣,口罩不應使用再生料,不能使用含高毒性、致癌性或潛在致癌性物質的材料,其他限制使用物質的殘留量也應符合相關要求。

  記者實驗

  實驗地點:15平方米密閉防霧霾測試實驗室

  實驗對象:隨機購買銷量較好的5款不同品牌防霾口罩

  實驗環境:抽煙模擬室外霧霾環境

  實驗道具:人體面部頭模,兩根透明吸管連接檢測儀,模擬人體吸氣場景

  檢測裝備:美國TSI空氣品質測試儀

  實驗結果:鼻用空氣淨化器效果最佳

  ①一次性醫用口罩:材料本身對細菌、病毒無防護作用,主要用途是隔絕醫患間飛沫傳播,沒有防護PM2.5的作用。

  ②醫用防護口罩:和一次性醫用口罩相比,濾材上有所提昇,但口罩與面部其他部位的接觸仍存在縫隙,過濾效率並不高。

  ③無紡布專業防護口罩/④N90口罩:由多層無紡布組成,對空氣中的粉塵、病毒、細菌具有更好的防護作用,但由於口罩與皮膚接觸處存在縫隙,導致漏氣,因此過濾效率與標注值存在較大差距。

  ⑤鼻用空氣淨化器:過濾效果好,安全性佳,密封性強,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對霧霾中的有害顆粒物進行高效過濾,同時具備較好的透氣性,適合人體長時間佩戴。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