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哈工程』打造雙創生態模式 加速高科技產業啟航
2016-11-03 15:42: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魏林 武立文 王春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3日訊(魏林 武立文 記者 王春穎)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科技產業園大廈,就能感受到這裡忙碌的氛圍。對於這幢20餘層的大樓,每一趟電梯都要等上十餘分鍾,趁著乘電梯的空隙,不少創業者相互交談著,訴說分享著彼此創業途中的經驗。

  哈船科技年輕的團隊。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這裡。產業園總經理曹洪亮告訴記者,今年,哈工程將在哈組建8家創業企業,全年產業園營業收入預計超過5億元,較去年翻一番。目前,產業園正在著力打造『哈船眾創生態園』,實現匯聚創業元素的生態模式。用曹洪亮本人的一句話就是,這標志著哈工程的高科技產業啟航了,『上道』了!

  高水平科技項目溢出鼓勵高校教師創業

  『創立哈船眾創生態園的目的就是打造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營造「師生混搭」、「大小混搭」的生態模式,』曹洪亮說。相對於如今產業園的蓬勃發展,16年前的產業園曾一度一蹶不振、舉步維艱。隨著國家創業熱潮,2000年,產業園迎來了『歷史機遇』,對科技成果的態度從嚴格管控到積極鼓勵,鼓勵教師學生創業,積極實行供給側結構改革。

  哈爾濱工程北米科技在眾創生態園的辦公室,員工正在工作。

  據曹洪亮介紹,哈工程產業園推行『四分合一』的管理理念——分區布局,分設校內起航活動中心和校外船舶大廈孵化器兩個孵化區和加速區;分類指導,教師和學生創業分別指導,並免費向社會開放,吸引了來自哈理工的畢業生路遙等人創辦的幾口科技的青睞;分類支持,采取『組建』和『招安』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鼓勵更多的教師組建的『桌下』企業公開化,為這些企業拓寬發展道路;分類上市,輔助企業尋求上市的各類路徑,盡早上市。

  截至目前,哈工程科技產業園共有13家教師創業企業,200餘名創業企業教師股東。『我們鼓勵教師創業,要讓教師明白不從科研經費上謀盈利,而是從科技成果轉化上謀盈利,』曹洪亮說。對此,哈工程科技產業園對於教師創辦企業給予充分扶持,實行了全方位的功能服務,包括創業之前幫助教師登記明晰科技成果邊際,輔助教師到校科研院備案,由校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審核、估計、把關,並確定投資方案、企業規劃、爭取外部資源等等流程,推進有組織的創業流程,全方位輔助教師組建公司。

  而事實證明,哈工程的這種管理模式充分激勵了校內外師生的創業激情,2016年全產業園營業收入預計達5億元,較2015年翻了一番,利潤達7400萬,利稅2500萬。

  重組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全方位服務創業師生

  『我是去年來到產業園負責相關工作的,這一年來,我見證了哈工程對於供給側結構改革觀念的轉變,』曹洪亮說,目前,哈工程已經充分了解到『供給』的含義,也弄清了『孵化器』、『產業園』的涵義,『供給』不是提供房子,這是無效供給,要給創業者『供給』更多的政策和福利。

  『教師通常都有科研成果和團隊,他們是直奔創立企業而來。但是對企業管理、產品營銷又不擅長,』曹洪亮說,因此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成立後提出,要幫助企業面向社會招聘總經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職業經理人做管理和營銷,讓教師專心致志地搞研發。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則幫助他們尋找戰略投資者,提供法律、財務等專業的幫助。2015年,工程大學成立了哈船動力、哈船導航、哈船海智能三家企業,共獲得省投資平臺1.25億投資資金。今年秋季,新成立的哈船特裝、工程北米、哈爾濱航士科技將獲得6000萬元。

  下一步,哈工程科技產業園將成立獨立財務公司,為入駐企業提供全面的財務服務及法律等相關服務。

  當機遇遇上政策迸發無限引力吸納人纔

  『背靠高校的科技成果源頭,使產業園的項目源源不斷,也使哈工程科技產業園成為省內首家走通知識產業鏈條的產業園,』曹洪亮說。也正是如此『碩果累累』的產業園塑造了一方創業熱土,為龍江吸納了諸多相關人纔。今年,產業園新增了哈船特裝、哈爾濱航士科技、哈船軟件科技3家規上企業。近兩年有160餘名畢業生留在了這些企業,近85%為非哈工程的校外畢業生,25%為碩士研究生。龍江船舶人纔雁南飛的局面終將改寫。

  2015年8月,我國出臺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這成為了工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轉折點,因為它進一步明確了科技成果的所有權、經營權和處置權。

  哈爾濱工程北米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冰是純胚活米加工機械的研發者,同時他也是哈工程大學自動化研究學院的一名老師。他獨立研發了加工純胚活米的機械,能夠完整地保留稻米的胚芽,在研發加工機械成功後,2014年他開始通過線上試驗性的銷售胚芽活米。由於能夠完整地保留胚芽,賣點十足,預計今年銷售收入仍可達300萬元。目前,李冰正在謀劃股權重組,擴大產能,按照2018年上市新三板的規劃前行。

  在分析『哈工程』現象時,省工信委科技處處長王宇說,工程大學在兩年內創立了20餘戶高科技企業,這是因為該校在多年累積技術儲備基礎上,趕上了市場機遇和政策機遇疊加為科技創新創造的更寬松的發展環境。為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我省將大力鼓勵和支持高校的科研團隊通過知識產權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設立公司,通過企業化運作,解決科研成果與資本市場對接、市場化推廣、科研人員股權激勵等長期困擾創新成果產業化的瓶頸問題。

責任編輯:姜繼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