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克東扶貧一戶一策保證全體不掉隊
2016-11-06 08:46:0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高輝 徐興超 姚建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1月6日訊 作為省級貧困縣,克東縣現有扶貧任務村52個,其中貧困村40個,貧困人口42335人。克東縣堅持產業扶貧的路子,通過精准施策、多措並舉,確保在奔小康的進程中,不讓一戶貧困戶掉隊。

  克東縣寶泉鎮富民村農民說:『由於交通事故受傷乾不了重活,我家裡欠下不少外債成了貧困戶,多虧村裡搞棚室生產,我和愛人都在大棚裡打工,一年工資收入2萬元。再加上24畝地的承包費,家裡年收入3萬元,現在我們對今後生活充滿了信心。』

  富民村是個貧困村,全村有貧困戶297戶835人。為了幫助這些貧困戶早日脫貧,鎮村兩級和縣扶貧辦利用當地水源充足、空氣質量好、土壤肥沃等良好的自然條件,在村裡組建了包括水稻種植合作社、蔬菜種植合作社、現代農機合作社、奶牛養殖合作社和稻米加工廠在內的現代農業合作聯社,重點發展綠色食品,通過打造產、加、銷一體的生產模式,讓貧困戶實現了多渠道增收。

  說起富民村農民脫貧致富的辦法,村黨支部書記王海軍如數家珍:『先說水稻合作社,我們今年在省農科院指導下種了2000畝富硒水稻,還有9000畝有機轉換水稻。村裡直接參加水稻生產經營的貧困戶有106戶,預計戶均純收入可達1.3萬多元。為了延長產業鏈,我們投資800萬元建設了加工能力為15萬噸的水稻加工廠,今年能生產富硒大米1000噸、有機轉換大米9000噸,制米廠能安置貧困勞動力37人,人均年工資收入3.6萬元。棚室生產這塊,我們在扶貧項目資金的支持下,在原有65棟大棚的基礎上又建設了5棟溫室、70棟大棚,還有倉儲庫、保鮮庫等相關附屬設施,棚室從春季開始生產,先是水稻育秧,稻苗移栽後接種一茬富硒大白菜,白菜收完後栽植一茬大蔥,另外還有毛蔥、胡蘿卜、馬鈴薯等品種。直接參與棚室生產經營的貧困戶有36戶,在棚室季節性打工的有150人,主要是婦女和一些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均年收入1萬元左右。另外我們有4家銷售綠色農產品的網店,線上銷售人員5人,每月基礎工資1500元,還有績效加提成。』

  對沒有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富民村也想出多種辦法:村裡在包扶單位的支持下,協調相關部門,幫助42戶種植油豆角,預計每戶年收入15000元;幫助8戶貧困戶辦理貸款購買了育肥牛36頭,預計年底每頭盈利3000元;輸送38人到建築工地打工,年收入也在15000元左右。到今年年底,全村有勞動能力的686名貧困人口通過精准施策、沒有勞動能力的149名貧困人口通過政策兜底將全部實現脫貧。

  像富民村一樣,克東縣貧困村都根據各自實際,找到了適合當地的脫貧路:寶泉鎮平安村依靠海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坐落在本村的優勢,通過企業吸納就業,30多名貧困勞動力實現了脫貧;克東鎮萬發村憑借城郊村臨近縣城的優勢,發展棚室蔬菜,使全村43戶、125名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

  記者在克東縣扶貧辦了解到,今年全縣共投入專項扶貧資金6000萬元,整合行業部門資金7844萬元,用於扶持貧困村發展產業項目,並采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的辦法,堅決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通過壯大『乳豆水』三大主導產業安置就業,解決16.5%貧困人口脫貧問題。通過發展『棚室生產』『兩牛一豬』等特色種植養殖業,將解決29.4%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同時依靠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殖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將使32.4%的貧困人口脫貧,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將通過政策兜底保障其脫貧。計劃到今年底,完成20個貧困村29976名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到2017年底,全縣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實現提前脫貧摘帽的目標。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