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9日訊 『每一種農產品都是獨特的自然條件與社會文明碰撞的結晶,蘊含了一方水土的風土人情,一方勞動人民的千年記憶……』近年來,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以其特有的『土生土長』和『家鄉味道』,越來越受到市場的熱捧。
本屆農交會上,來自我省的農產品地標品牌推介,同樣因廣袤黑土的藍天碧水、沃野良田震撼了全場;在農產品地理標志展區,我省26家企業的3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光耀奪目、大放異彩。
參觀人群絡繹不絕,品鑒產品異常火爆:佳木斯大米燜的米飯,富錦大豆現榨的豆漿,楊樹小米熬制的小米粥,煮熟的肇州糯玉米、新炒的肇州大瓜子,來自黑土地的地理標志農產品,無一不受到昆明消費者的熱捧。市民劉先生嘗了米飯,嘖嘖稱贊:『對,找的就是這種飯香味,我是黑龍江大米的鐵杆粉絲!這麼好的大米,我要多買些送朋友。』在雲南從事多年農產品代理的張女士在富錦大豆展臺前喝了幾杯豆漿,感慨地說:『有機會一定要到黑龍江去看看,感受一下這麼好的大豆在黑土地上是如何生長的?』
作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首批試點省份,我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目前,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管理已步入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發展軌道;地理標志農產品成為極具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成為地方發展的金名片,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本屆農交會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推介會上,黑龍江推選的佳木斯大米、楊樹小米、肇州糯玉米、富錦大豆4個產品首次精彩亮相;東寧黑木耳被列入首批中歐互認產品清單,而且成功通過首批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驗收,進一步增強了品牌影響力。
如果說消費者認可地理標志農產品是追求生活品質、感受地域文化的體現,那麼,生產者對開發經營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熱情,是來自對地域文化的傳承使命和市場經濟效益的有效激勵。
據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統計,本屆農交會上,我省農產品地理標志展區共簽訂意向性合作協議金額1.25億元,現場銷售57.3萬元。
在大慶市老街基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歐盟駐華使團農業參贊鄧勵科先生品鑒了具有地理標志認證的肇州大瓜子後連連稱贊。經過6年的發展壯大,依托地理標志產品肇州瓜子,『大慶老街基』品牌迅速壯大,已發展成擁有四個專業合作社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慶老街基』總經理張雪松說:『當別人都用除草劑的時候,我們仍在用勤勞的雙手反復耕作;當別人一畝地用100斤化肥時,我們卻堅持只施用有機肥、農家肥。雖然我們「守舊」,但我們堅信,這種對產品認真的態度,纔會給大家帶去最生態、最健康的食品。』
正是這種執著與堅守,成就了今天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金色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