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4日訊 寒意漸濃,羽絨服等御寒衣物銷售異常火爆,面對商場裡動輒上千元的羽絨服,很多市民都轉而選擇羽絨服定制翻新,齊齊哈爾市羽絨服定制生意也大量攀昇。不過,由於很多羽絨服定制店並不按照國家的羽絨服標准進行加工,導致加工出的羽絨服在安全標准與舒適程度上大打折扣,由此引發的糾紛也呈現上昇的趨勢。
市民劉女士最近在一家能定制、翻新羽絨服的店裡做了一件羽絨服,與商場相比價格非常便宜。劉女士與店主約定,面料與羽絨都要按照劉女士的要求使用,且不能出現『鑽絨』、『跑絨』等現象。然而,當劉女士取羽絨服的時候發現,羽絨服的充絨量明顯不足,而且衣服的尺寸也有出入。在與商家協商未果的情況下,劉女士通過有關部門對羽絨服的充絨量做了測量,結果顯示只有40%,距離商家承諾的90%的充絨量相差懸殊,而國家規定的最低標准也要高於50%。
記者采訪中發現,不管什麼標號的羽絨,表面上看起來都差不多,普通消費者很難辨別,但是,用含絨量低的羽絨填充的羽絨服,穿不到一年,就會『鑽絨』、『跑絨』、『羽絨結板』,出現穿在身上不美觀、不暖和等現象。在定制羽絨服前,商家一般都會告訴消費者,稱自己用來填充衣服的羽絨純度是『90』(含絨量為90%以上的羽絨),但事實上,市場上用『90』羽絨的極少,國家羽絨服標准規定羽絨的含絨量明示值不得低於50%,很多從事羽絨服翻新、定制的小店鋪使用的羽絨達不到這個標准。
另外,一些小店翻新時偷工減料,趁消費者不注意,把原衣服裡的好羽絨換成差的,這是羽絨服翻新行業存在的又一貓膩。大品牌使用的羽絨相對較好,因此,不少店鋪就動起了歪腦筋,或在充絨時偷工減料,扣下一點羽絨,或偷梁換柱,用差羽絨換下好的羽絨。
據了解,通常定制、翻新羽絨服的面料成本是極為低廉的,一件羽絨服所需面料成本,僅需三四十元,較為好一點的,也只要50到60元一件。普通消費者單從面料的表面看來,很難辨出好壞。因此,大部分商家為了獲取最大利潤,在進貨的時候,往往都選用價格便宜的面料。面料差幾乎成為羽絨服翻新、定制店的一個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