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戲劇叩開交流之門 走進哈巴羅夫斯克市三位一體劇院
2016-11-16 08:51: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井洋 韓波 薛婧 陳賀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哈巴羅夫斯克三位一體劇院裡的演出。

  黑龍江日報11月16日訊 迎著上午明媚的陽光,記者慕名走進哈巴羅夫斯克一座很有名氣的劇院——三位一體劇院。沒有張揚的招牌,但據說這裡一年上演差不多200場劇目,場場爆滿,特別受年輕觀眾追捧。

  走進劇院,並不寬敞的門廳裡,映入眼簾的唯美油畫和精致劇照,耳邊傳來的樂聲與歌唱,瞬間將人帶入濃厚的藝術氛圍中。三位一體劇院院長馬克西姆先生快步走出來,臉上帶著年長者少有的一絲頑皮微笑,與記者一同走進劇場。

  話題從劇院有趣的名稱『三位一體』開始。馬克西姆先生告訴記者:『用「三位一體」做劇院名稱,代表著他們的戲劇追求,一方面要跨越時空,過去、現在、未來合而為一,用現代元素與年輕觀眾真誠對話;另一方面讓觀眾、演員、導演融為一體,演員的表演、劇情的進展與每一位觀眾形成情感互動,讓觀眾離開劇院時,把幸福愉悅的情緒帶回家。』

  馬克西姆回憶起10年前在哈爾濱參加演出的往事。他對記者說,當時,為了讓哈爾濱普通市民快速認知俄羅斯風格的表演,也為了體驗哈爾濱市民的口味、興趣,劇團的演員們行走在中央大街上,即興進行小丑表演,動作滑稽有趣,吸引很多人駐足觀看、喝彩,不少人一直跟在表演隊伍後面,等待看到更多的表演,甚至有人主動參與,與表演者開心互動。

  馬克西姆介紹,他們還在長城上表演過滑稽劇,在北京和平公園表演默劇小品。因此,他相信藝術無國界,期待著把劇院的嚴肅劇目,拿到中國,特別是到哈爾濱的舞臺上演,進行文化與情感的交流互動。他特意准備了劇院演出的光盤送給記者,作為帶回哈爾濱的禮物,其中就有海明威的名篇《老人與海》改編的同名劇作。他的一個夢想,就是帶著《老人與海》這部劇,走上哈爾濱的舞臺,用自己劇院的演繹,再次叩開兩國間文化交流之門。馬克西姆說,跨越時空、直擊心靈纔是真正的藝術,這種戲劇力量,可以跨越國界,與不同國家的觀眾進行心靈的溝通、文化的碰撞。

  在馬克西姆示意下,我們坐在觀眾席上,演員們即興表演了幾段歌舞,精心的編排、深厚而靈動的藝術功底,立刻讓空蕩的劇場活力勃發,也讓人一下理解了,為什麼這裡備受年輕人的喜愛。馬克西姆說,吸引年輕人來劇院,除了在歌舞、情節編排上更關注年輕人的感受和興趣,重要的是劇院秉承的戲劇態度。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同『貓在刀片上行走』,他要求演員以尊重戲劇的態度回歸戲劇本質,保持平衡態度,把更多想象的空間留給年輕人去自由感受。這種戲劇態度被形象地制作成劇院的LOGO印在名片上。馬克西姆告訴記者,三位一體劇院每周五、周六、周日都有演出,全年演出在180場——200場之間。劇院當晚演出的劇目,是俄國上世紀30年代一位知名劇作家的經典諷刺喜劇,情節早已家喻戶曉,但仍然有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願意坐在劇院裡,充滿喜感地觀看一個貪戀錢財的投機者的悲劇人生。馬克西姆說,他願意選擇對觀眾精神世界更有價值的戲劇作品,呈現在舞臺上。

  在這個能容納百人的劇場內,記者看到,四周牆壁僅做了簡單粉刷,有一種模擬『山洞』的效果。馬克西姆說:大面積留白的牆壁,任由觀眾信手涂鴉,即興表達。劇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牆壁上很多留言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他們慕名而來,感受經典戲劇的魅力。走近牆壁可以看到,上面有英文、中文、日文等各國文字寫下的留言,有隨性而至的小畫作,記者在一些中文留言中,看到了來自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龍江劇院等我省藝術團體來訪者的留言。

  翻開三位一體劇院11月節目單,俄國作家契訶夫的著名劇作《櫻桃園》、根據俄國詩人普希金詩歌改編的劇作《列夫·阿涅金》赫然在列。馬克西姆告訴記者,劇院上演的劇目,大多選擇嚴肅而專業的內容,創作與表演,都是劇團自主原創。這個劇團成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馬克西姆是哈巴羅夫斯克文化藝術學院的教師,出於愛好組建了一個默劇社。此後,這個業餘劇團不斷發展,還到德國等地演出,影響力越來越大,1993年被市政府列入財政預算單位,演職人員纔開始正式有了工資,並擁有了如今的專業劇院。雖然只有十幾位演員,但表演涉及了默劇、歌舞劇、舞臺劇、話劇、小丑劇等戲劇各個門類,藝術功力精湛,二十多年來一直是哈巴羅夫斯克市炙手可熱的劇院之一。

  今年已經67歲的馬克西姆,談起戲劇和藝術兩眼放光,熱愛之情溢於言表。記者離開時,在劇院門廳處,馬克西姆興致勃勃地指著一幅懸掛在醒目位置的油畫說,這幅名為『苦味的面包』的畫作,是哈巴羅夫斯克市一位新生代畫家的作品,劇院每個月都會更換一幅新生代畫家的代表作品進行推介,讓更多人知曉並感受藝術的魅力。在門廳處的照片牆前停留,他指著一個可愛男孩的黑白照片告訴我們,那是他8歲的留影。記者注意到,懸掛的每位演員的劇照旁,都有一幅各自兒時的照片。他笑著說,這樣做,是讓每個人記得對表演的熱愛和初心,記得那個最初的藝術夢想。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