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16日訊 資源型山城勃利縣曾經『一煤獨大』,縣財政主要收入依靠煤礦工業企業。近幾年來,受大環境影響,煤企危機日益嚴重,昔日風光難續。勃利縣委縣政府決定另闢蹊徑,瞄准新型電商產業,輔以政府強大引擎催發電商發展,上下聯動,各顯身手,在全省領先跑出了『加速度』,一躍成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互聯網+農村淘寶線上線下雙『對流』
2015年夏,勃利率先在七臺河市成立了勃利縣電子商務創業園。2015年底,和阿裡巴巴集團合作的農村淘寶服務站在30個村莊落地生根,村裡『淘掌櫃』精挑細選,為鄉親們淘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及生產資料,令農民心生歡喜。互聯網帶來的變化不言而喻:孩子的書包更新了,老人的棉鞋更暖了,家裡的電視更大了,田裡的農具更好用了……農村淘寶服務站成為與村裡百姓心貼心的『萬能服務窗口』。
勃利鎮九龍村村民土豆賣不出去,村民愁眉不展。縣政府搭橋在『一畝田』電商平臺發布信息,不到一周時間,積壓的土豆被訥河一家粉坊收購。村民崔景昌高興地說:『土豆不僅沒爛到手裡,還換回了現錢,電商這玩意太好啦!』。不僅如此,村裡的淘寶合伙人將村民黑土地上生產的綠色無公害大米、小雜糧、木耳等,通過網絡進行傳播並銷售,遠銷到北京、海南等地,賣上了好價錢,讓農民喜笑顏開,他們領略了互聯網的『魅力』。
勃利縣把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的重要載體和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抓手,將在2016年底建成10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解決農村買難賣難問題。
截至目前,勃利縣農村淘寶項目為全縣村民代購58741單,總銷售額785.34萬元,為村民節省開支約45萬元,位居黑龍江省東部第一;『618』家電促銷活動中,該縣共創造了215萬元的營業額,位列全省第三、東部片區第一。74家個體和企業店鋪在阿裡巴巴開通上行網店;春耕節農資農具總銷售額98萬元,排在黑龍江東部第一位,同時還有7個村淘服務站成功開通了旺農貸業務,為農民和合作社提供無抵押、無擔保貸款累計資金47萬元;村民手機APP安裝量6716個,通過手機網絡交易佔30%,位居黑龍江省第一名;省內村淘農民采購汽車單日銷售第一名……銷售成績和開通上行網店遠高於周邊縣市區。
一組數據顯示出勃利發展電商帶來的經濟效益,去年以來,全縣擁有各類網商、微商3000多家,網購量20多萬單,線上、線下交易額突破7000萬元。
今後,勃利將以農業企業B2C、服務業O2O為主,重點發展4大產業電子商務,力爭3年內電子商務銷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以上。
互聯網+創業創新游子返鄉大顯身手
勃利縣雙河鎮生產村的農村淘寶服務站裡每天都堆滿了包裹,農村淘寶合伙人李忠彬告訴記者:『我的目標就是通過互聯網創業、致富。』如今在勃利,像李忠彬一樣懷揣著互聯網夢的人越來越多。
李忠彬原本在廣州物流公司工作,聽說家鄉招募農村淘寶合伙人,小伙子專門返鄉了解農村淘寶。農村淘寶『讓農村變得更美好』這句話打動了李忠彬,他毫不猶豫地報名並通過考試成為農村淘寶合伙人。小伙子通過以心換心的服務,贏得了村民的信賴。2016年貨節期間,李忠彬每天都產生幾十個訂單。他為鄉親們購買了年貨大禮包、保暖內衣、紅襪子、強光手電筒等小商品,也買到了電子產品、皮衣羽絨服、跑步機等大商品,均獲得農民滿意。他還為村民提供網上繳費、預訂機票、火車票等多項網絡充值服務,受到大家的歡迎。李忠彬和他的村淘服務站開業至今,累計為村民代購3500多單、總金額近50萬餘元,粗略統計為村民節省近8萬元。
『在外打工的那段日子,真的很想家。我要感謝農村淘寶,讓我找到了人生支點。』青山鄉青龍山村農村淘寶合伙人於顯文如是說。他的農村淘寶服務站自2015年12月28日開業至今,已經為青龍山村及周邊的勃信村、大中鮮村和小中鮮村的村民們購物達70多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村淘高手』。於顯文幫助村民崔明君買了一臺498元的小天鵝洗衣機用後感覺很不錯,動力大,洗得乾淨。就介紹給親戚,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紛紛讓於顯文幫忙拍下同樣的洗衣機,還連連稱贊:『顯文真能乾,年齡不大,居然為村裡作了這麼大的貢獻。』28歲的於顯文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支點,他不僅幫助村民買到心儀商品,還幫助村民參與旺農貸解決資金難題,同時熱心公益事業,令村民為其豎起大拇指點贊。
互聯網+精准扶貧充實貧困戶錢袋子
『老田,快點把這些網上訂的貨送到縣城去。』『好?。』隨著一聲響亮的回應,滿載著鮮香誘人葡萄的車輛開往黑龍江省勃利縣物流園。自今年水果成熟上市以來,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勃利縣青山鄉奮斗村的葡萄種植園裡出現。『今天發了50多件貨,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和黑龍江等地,最遲後天就能送到客戶的手中。』種植園負責人田作林高興地說。葡萄搭上互聯網快車,短短幾天的時間,奮斗村100多戶貧困戶種植的葡萄就銷售一空。『目前,我們正在開展電子商務扶貧、產業扶貧等專項行動。』勃利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幫助14個省級貧困村、1.6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今年5月,在勃利縣杏樹鄉德勝村的120個蔬菜大棚裡,紅彤彤的西紅柿、綠油油的青菜長勢喜人。然而,貧困戶劉少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他種植的西紅柿只能賣到每公斤0.8元,這個價格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在德勝村像劉少金一樣種植西紅柿的貧困戶還有很多,由於銷售渠道單一,導致大量西紅柿滯銷。為此,勃利縣探索『貧困戶+農業企業+互聯網』的產業扶貧模式,多次與大潤發網上商城溝通。8月16日,大潤發網上商城的負責人實地考察德勝村,與120戶貧困戶達成合作意向,將這些貧困戶種植的西紅柿納入直采計劃。『互聯網鼓起了我們貧困戶的錢袋子,托起了我們的小康夢,讓我們的西紅柿暢銷市場。』村民劉少金感慨地說。
互聯網+采摘旅游打造品牌名揚四方
勃利縣依據地緣優勢,大力提昇以『勃利藍靛果』、『勃利梅花鹿』、『勃利葡萄』等為代表的地理標識系列農特產品品牌形象,『借網』提高知名度。同時,大力推進『互聯網+旅游』景區景點提質改造,以國家級森林公園和鄉村旅游為依托,結合勃利四季自然景觀風貌、文化風俗,圍繞打造『生活型』、『輕旅游』目標,設計了春季『聞香賞花』、夏季『嘗鮮品俗』、秋季『探源采果』、冬季『喜慶團圓』四季常規產品和『攝影繪畫寫生』、『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等特色定制旅游產品,深受游客喜愛。
為了凸顯民俗風情,該縣以『藍靛果采摘節』、『葡萄采摘節』、電商峰會等活動為載體,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互動為主題,全力打造勃利旅游網絡營銷節慶、民俗、人氣三大熱點,迎來了電商產品銷售高峰:今年『藍靛果采摘節』期間創下旅游人數3000的新高,產品網銷單量比平時增長50%;以『藍靛果采摘節』、『草莓采摘節』、『私家菜園和水稻訂制』等為代表的旅游文化盛宴,網絡預定量大幅上昇。青山鄉奮斗村農民田作林和媳婦開辦的農家樂嘗到了網絡的甜頭,夫妻為游客提供當季蔬果采摘、吃農家飯、購土特產一條龍服務,借助電商的力量,生意很紅火,每年至少有二三十萬元純收入進賬。
據悉,今年共接待游客同比增長20%,電子商務成為勃利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勃利縣『互聯網+』之所以快人一步,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以及大力扶持分不開的。全縣從政府官員到社區乾部,都鼓足乾勁,力推發展。企業在互聯網找到了合作伙伴和銷售途徑,農民登上了互聯『網際快車』心花怒放,大學生找到了創業方向和用武之地,縣域經濟得到了轉型發展,互聯網帶給這個小城的好處太多了。『互聯網+』著實激活了小城一池春水,讓貧困縣煥發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