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7日訊(蘇少婷 記者 雷蕾)用戶使用支付寶『快捷支付』付款如果發生被盜刷,保險公司會給予72小時內的先行賠付,這一保障措施不想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近日,哈爾濱警方就破獲了一起涉嫌互聯網保險騙保案,涉案金額高達10萬餘元。專家稱,騙保是違法犯罪行為,將會受到法律的懲處。

嫌疑人被警方抓獲。
今年8月開始,哈爾濱籍貫的80後楊某屢屢報案,說自己的銀行卡被盜刷了5萬元,先後多次都是他的一個賬號。一個賬號被盜多次,難道楊某就真的這麼倒霉,屢遭盜刷嗎?調查背後,偵查員發現這裡其實藏有貓膩。
家境殷實的楊某通過網絡了解到,支付寶有賬戶安全險,購買這款保險只需要一兩元錢,而如果支付寶被盜,保險公司可以全額賠款,最高可賠100萬元。
抱著僥幸心理,楊某撥打支付寶客服電話表示自己手機丟失,自己支付寶的賬戶密碼和銀行卡的密碼都記錄在了手機裡,而手機並沒有開機鎖,因此導致支付寶賬號『被盜』2000元。楊某表示自己購買過賬戶安全險,要求保險公司進行賠償。
就這樣,楊某騙到了第一筆『賠償』,隨後楊某又陸續用自己女友、親友的賬戶謊稱『被盜』,意圖騙取保險金總額近10萬。
接到用戶反映後,支付寶將情況反饋到保險公司。保險公司進行復核時發現該案件疑點較多,隨即向哈爾濱警方報警。
哈爾濱警方隨後展開調查,發現楊某提供給保險公司的『報案回執』、『立案決定書』等均系偽造。而對於楊某所說的賬戶被盜,警方與支付寶取得了聯系。支付寶通過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對楊某賬戶幾個月來的交易進行了深入分析。種種證據顯示,所謂的『盜刷』行為與楊某的日常使用習慣相當符合,而賠付的所有資金最終都進入了楊某及其親友賬戶。警方還發現,楊某在『手機丟失』後還曾經用該部手機進行過購物、轉賬等操作,其騙保嫌疑很大。
通過線下走訪,警方發現楊某家境不錯,有車有房,但因為吸毒欠下巨款。經線上證據鏈固定和線下實地排摸,警方最終確認楊某並非支付寶被盜,而是騙保。日前,楊某及同伙在居住地被抓獲。警方當場在其身上搜出了多張身份證和銀行卡。
法律專家介紹,明明沒有被盜卻謊稱被盜再找保險公司索賠,是一種刑事犯罪行為。根據刑法第198條的規定,保險詐騙罪會視情節嚴重和金額高低判處有期徒刑和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有期徒刑可能在10年以上。在此警方也提示廣大市民,使用支付寶還需謹慎。不要安裝下載來歷不明的客服終端,更不要用其他的通訊工具進行私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