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慶安建設生態稻田提昇種植品質 稻鴨共育面積達4萬畝
2016-11-22 10:15:38 來源:東北網-綏化日報  作者:段金林 陸洪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2日訊 在今年9月舉辦的第四屆黑龍江國際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博覽會暨哈爾濱世界農業博覽會上,慶安通過品牌發布、顧客當場品嘗、觀看生長過程錄像、專家學者點評等項活動,叫響了『有一種米還是慶安香』品牌,會前會後簽訂大米銷售合同5萬多噸。現在大米剛上市,前來拉米的車輛絡繹不絕,每天以外銷萬噸大米的速度,形成熱銷高潮。慶安大米銷售之所以會形成如此熱銷局面,完全得益於打造生態水稻田。

  慶安水田已達150萬畝,隨著近幾年旱改水的推進,水田又增加了四五萬畝,成為全省僅有的幾個超百萬畝的水田縣。這裡雖然是綠色食品之鄉,由於過分追求水稻產量,水稻品質並不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曾一度落伍掉隊。嚴峻的銷售形勢,使縣委縣政府決策層認識到,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全力打造生態水稻田,靠環境贏來好效益。為此他們重新確立生態涵養發展戰略,制定了清晰的綠色發展路線圖。

  建設生態田核心是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這項工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千家萬戶生產管了一時管不了長遠。他們通過實施土壤改良、質量追溯、綠色防控等農業轉型措施,大力推行農業標准化生產,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他們建立起5萬畝有機生產實驗田,每個鄉鎮也都建立起樣板田、對比田,組織稻農現場參觀,讓大家親眼目睹感受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時間一長必然會出現土壤鹽漬化和板結現象,不僅會影響水稻產量,更重要的是會影響水稻品質。在這個基礎上他們開始推行『沃土計劃』,通過實施生物菌肥改良土壤,激發土壤活力。為有效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慶安加大農藥銷售市場的監管力度,嚴控高度農藥上市。同時他們還大力推廣先進種植技術和抗病能力強的優良品種。他們還結合配套使用生物和物理滅蟲滅草技術,引導稻農開展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蛙治蟲、以燈治蟲,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采用先進的耕作技術,這是他們建設生態稻田最注重的措施。為解決土地板結地力不足的問題,他們改變過去淺翻的慣常做法,堅持深耕深松,深度達到30厘米以上。這種耕作方法,不僅可以改良土壤,還可減少化肥使用量。今年他們購進11臺先進水稻測深插秧機,隨著稻田深耕,底肥也一起深施到水稻根系,做到肥力發效快,有利於水稻紮根生長。今年有15萬畝稻田推行這種插完秧後立即深施有機肥,促進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的逐步改善,大大降解化肥農藥的殘留,優化水稻生長的內外環境,使整個生育期少有病蟲害發生。今年他們還創新出旱乾壟作栽培模式,就是改變秧苗的平插方式,采用旱田起壟的做法,把肥料施置在壟臺上,然後再播種秧苗。這種辦法透氣通風,采光面積大,有利於提高地溫,非常有利於水稻生長。今年他們實驗種植了1.2萬畝,效果非常好。

  慶安有9條河流橫貫全線,稻田大多采用河水自流灌溉。為此慶安縣非常注意防范河水污染,他們不僅在縣城建起污水淨化處理廠,而且還在每條河的排污口,都設立專人管護。臨近河流的村莊,以前的地面污水污物都隨雨水流入河內,現在他們把排泄水渠道加水泥板覆蓋,或安裝污水收集管網,將污水集中一體進行處理,達排以後再排放。對於河面上的垃圾漂浮物,他們也安排清漂船,及時由人工網兜打撈,確保河水清澈,污物不進入稻田。慶安是半山區,許多稻田地處山腳下,每逢下暴雨,大水會衝刷有機土層,為有效防止雨水的破壞力,他們全面推行『十子』插柳,在荒溝、荒坡、荒灘處處插柳,使稻田都被綠色長廊包圍。目前他們已插柳4萬多畝,稻田真正成了生態田。

  為涵養生態稻田,慶安縣今年全面推廣稻田養鴨、養魚、養蟹、養泥鰍等先進種植技術。他們派出大批技術乾部,深入田間面對面指導,並且詳細規范了共育共養要點和規則,編制了小冊子,發放給稻農。今年僅稻鴨共育面積就達到4萬畝,不但提高了水稻種植品質,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經濟效益,優質大米普遍賣到每公斤16元。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