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水稻結緣35載——訪方正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蔣立德
2016-11-22 15:31:5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洪亮 潘宏宇 劉柏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圖為蔣立德到田間察看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黑龍江日報11月22日訊 采訪方正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蔣立德的邀約發出了多次,但由於他實在太忙,始終沒有采訪上。初冬的一天下午,剛從外地開完農業技術交流會的蔣立德終於有時間面對記者,聊起他與水稻結緣35載、孜孜不倦為農民服務的點點滴滴。

  1981年夏,蔣立德從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學校農學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方正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當上了一名農業技術員。

  蔣立德參加工作的那年,正是方正縣在日本友人藤原長作的幫助下試驗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並獲得成功。剛從校門出來的蔣立德立即投入到這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農業技術的完善和推廣中。

  那年,年輕氣盛、滿懷激情的蔣立德扛著一個鋪蓋卷到松南鄉蹲點,向農民宣傳、推廣旱育稀植技術。讓他沒想到的是,農民對這項比較復雜又費時費力的新技術並不接受:『我們可不整你那新玩意,弄不好的話這一家老小吃啥、喝啥?』。最後,在蔣立德承諾『不成功所有損失都由我個人承擔』後,纔有人願意拿出一塊面積不大的稻田做嘗試。

  第二年春天,面對這面積不大、得來不易的試驗田,蔣立德十分珍惜,全身心地投入在田地裡,從種到收,每個生產環節他都精心操作。秋後,這塊實驗田畝產突破千斤,比原來漫撒子的老耕種辦法產量翻了一番。看到這個結果,鄉親們坐不住了,紛紛找蔣立德,希望來年也要用這個新技術來種田。蔣立德趁熱打鐵,在這年冬天,大辦培訓班,大力宣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經過蔣立德和同事們的努力,2年時間裡水稻旱育稀植技術便在全縣遍地開花了。

  接下來的幾年裡,全省各地及部分外省的農業技術人員絡繹不絕地到方正縣來取經。蔣立德和同事們一邊向他們講解旱育稀植技術的技術要領,一邊在縣內大辦農民技術員培訓班。短短幾年內,全省各地的水稻產區都有方正縣的農技人員指導水稻旱育稀植技術了,該技術最後在全省及國內部分省區得到全面推廣和普及。

  因在推廣和完善旱育稀植技術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1997年蔣立德獲得省長特別獎和省重大科技效益獎。

  旱育稀植技術全面推開後,蔣立德並沒有閑下來,繼續在水稻種植技術方面進行探索。在氣候、土壤、水源等條件固定的情況下,良種是決定水稻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接下來的幾年裡,蔣立德致力於選育適合方正本地自然條件的水稻新品種。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蔣立德和他的團隊的努力下,篩選出了產量高、品質好的莎莎妮等新水稻種子並在全縣范圍內推廣,為農民的增產增收做出了新貢獻。

  在蔣立德的推動下,方正縣水稻研究院2012年建成並投入使用。有了自己的試驗田,蔣立德更加專注地培育優質高產的水稻新品種。蔣立德帶隊走訪了國內幾十家農業科研機構,選擇了100多個水稻原種作為原始父母本進行雜交育種。為了加快育種進度,他在海南省三亞市南濱農場闢建了種子繁殖基地。

  到今年,蔣立德和他的團隊已完成雜交組合2000多份,選育出方優1號和方稻2等品系已經在方正縣內進行多點示范。預計在不長的時間裡,方正縣周邊縣市的農民就可以種上蔣立德團隊培育出的地域化水稻新品種了。

  近年來,蔣立德和同事們還在水稻種植良法上做了許多探索,總結歸納了水稻種植的『八化、十統一』法。蔣立德團隊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共同研究水田信息化管理。在他們的試驗田裡,實現了水田數字化控制灌溉,建立了方正大米質量全程可追溯體系,還實現了通過衛星遙感數據、無人機數據和地面光譜數據來指導各區域全縣水田施肥。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30多年來,蔣立德有40餘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農業部和省及哈爾濱市的政府獎勵,還獲得過中華科教神內基金獎、全國農技推廣貢獻獎及省、哈爾濱市中青年專家等獎勵和榮譽。今年,蔣立德被評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

  『榮譽和獎勵與農民們用我的種子和方法獲得豐產豐收後綻放出的笑臉相比,後者更讓我欣慰,也更讓我有前進的動力。』蔣立德感慨地說。

責任編輯: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