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生態化種植科技化改造產業化發展 來自黑龍江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答卷
2016-11-25 06:59: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管建濤王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社哈爾濱11月24日電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路怎麼走?我國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交出了一幅生態化種植、科技化改造、產業化發展的立體式改革答卷,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生態化種植造就我國最大綠色食品基地

  進入11月,在黑龍江省綏化市稻米香米業有限公司的鴨稻米基地,已經看不到鴨子,但稻田裡留下的鴨捨依然醒目。負責田間種植的副經理牛春林告訴記者,鴨稻田不上化肥,每畝施3立方米的農家肥,每只鴨子每天還產生2兩糞便,也是化肥的有益替代品。

  『每年6月10日前後,稻田裡的草剛出來,比較嫩,水稻已長高了。』牛春林說,這時候把鴨子放進去,鴨子就把剛發芽的小嫩草吃光了,不吃相對硬一些的水稻,這樣方式種出來的生態水稻口感格外好。

  生態水稻逐漸走紅。今年黑龍江省密山市按照『結構調優、品種調綠』的原則建設了上千畝『鴨稻共育』水稻種植區。鴨子作為治蟲、除草、生產有機肥等田間管理的輔助,稻田完全不噴灑農藥、化肥、除草劑。『鴨稻共育』栽培模式在這個市逐步推廣。

  記者從黑龍江省綠色食品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了解到,黑龍江省目前已是全國較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預計到年底,全省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到7400萬畝,約佔全國的五分之一。

  科技化改造讓部分農民逐漸遠離農藥化肥

  如今,綠色、有機的發展理念正成為越來越多農民的選擇,一些有效的『綠色』技術也被廣泛采用。黑龍江省創業農場的一塊稻田剛收獲完畢,稻田邊豎立的兩塊『三減』(減農藥、減化肥、減除草劑)展示板吸引了記者注意。展示板上顯示著水稻側深施肥技術與一般施肥的對比情況。

  創業農場農業科科長暴勇說,從實測情況來看,側深施肥方法與常規施肥方法相比,可節省肥料10%左右,每畝增產50公斤。同時避免常規施肥方式造成的肥料蒸發,降低對水源等生態環境的污染,實現了『藏糧於地』。

  預計到2020年,黑龍江省化肥、化學農藥、除草劑的畝均用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10%、20%和30%。

  有的地區甚至一點農藥都不用,探索利用生物技術防治水稻田間害蟲。綏化市北林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張樹春說,當地推廣了一種昆蟲誘捕器,將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放入罩體中,吸引雄性昆蟲進入並將其困死,最終減少該區域昆蟲數量。這種技術可減少防蟲農藥使用,已在黑龍江墾區友誼農場等地區推廣。

  產業化發展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

  為了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黑龍江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綠色食品優勢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不斷做強綠色食品加工業,成為經濟發展新亮點。

  深秋已寒,黑龍江農墾凱利冷凍食品有限公司卻格外熱鬧,廠房內數十名工人正緊張地分裝速凍黏玉米。公司監管員趙由傑告訴記者,這些有機黏玉米的市場零售價要達到2.5元一棒,批發價也要1.5元一棒,『就是這樣的高價,企業年生產1000多萬棒還供不應求,產品暢銷京津冀和長三角。』

  圍繞黏玉米生產,凱利冷凍食品有限公司已形成閉合的循環農業:通過土地流轉實現玉米種植面積3000畝,收割後所產秸稈全部用作青儲飼料,這些飼料養殖了肉牛、大鵝,產生的糞便生產有機肥,再回用於耕地。

  凱利冷凍食品有限公司只是黑龍江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一個剪影。位於綏化市北林區的大成福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也著實感受到了綠色、有機帶來的效益。合作社理事長賈洪濤說,合作社種植有機水稻,使用有機肥雖然增加了成本,但大米價格高出了好幾倍,效益是非常可觀的。『直接帶動了社員增收,全村年人均收入已達1.6萬元。』

  今年1月-6月,黑龍江省食品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33億元,同比增長4.3%。預計到年底,黑龍江省綠色、有機企業總數達700家,加工的綠色、有機食品產品產量達到14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