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黃宇濤:發展產業項目打通『造血』渠道
2016-11-22 10:19: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陳顯春 王明菲 莊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2日訊(記者 陳顯春 王明菲 莊園)11月10日,東北網第一書記『扶貧計』報道組來到克東縣蒲峪路鎮建華村采訪第一書記黃宇濤。在幫扶工作中,黃宇濤在積極推進『輸血』的同時,把發展項目作為脫貧致富的落腳點,通過推進合作社建設、養殖基地建設和對外招商,多角度打通『造血』渠道。

  東北網記者采訪村民。

  黃宇濤到貧困戶家中走訪。

  黃宇濤為休閑廣場綠化出力。

  黃宇濤慰問貧困戶李萬江。

  『一個好思路,帶富一群人』

  黃宇濤現任齊齊哈爾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於2015年9月被派駐克東縣蒲峪路鎮建華村任第一書記。到任後,通過調查走訪,黃宇濤為建華村制定了發展方向。針對建華村農業種植結構單一,抵御市場風險低等弊端,他決定從調整種植結構入手,改變一直耕種玉米的傳統。

  據建華村黨支部書記李金寶介紹,該村有69戶貧困戶帶地加入克東縣金寶現代農機合作社。今年春天,黃書記找到他商量說,『合作社能不能往高效農業上調整,種植馬鈴薯、甜菜和大豆。既能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還能給合作社帶來收益。』

  聽從了黃宇濤的建議,合作社種植了2000畝馬鈴薯、2000畝甜菜和2000畝大豆。『賺到錢了,』李金寶興奮地說,『貧困戶入社時每畝地是400元,今年合作社利潤好又每畝地加70元,總共有130人在合作社打工,每人能賺5000多元。一個好的思路,帶動了村民致富。』

  采訪時記者獲悉,黃宇濤為合作社爭取專項資金160萬元,建造一處馬鈴薯冬儲庫,目前已完成設計。

  『悶著頭種地不行,必須和市場對接,若想從根本和長遠解決問題,傳統農業種植改不了現狀。』經黃宇濤牽線,泰來縣綠洲雜糧收儲公司2017年准備在建華村種植雜糧,市場前景看好。此外,黃宇濤又和北京易中聯農業公司牽手,准備在建華村建綠色有機農業種植基地,並把建華村打造成生態村。一條『農業+市場+企業』的訂單式農業格局初步形成,農民只管按公司要求種好地,投入和回收均由企業負責。『造血』渠道打通後,建華村村民的生活和收入將大幅、持續提昇。

  『有黃書記照顧我,還能多活幾年』

  『造血』是更長遠的打算,而在扶貧工作中,暫時的『輸血』也必不可少。為改變村屯髒亂差、缺少文化娛樂場地、出行不便的現狀,黃宇濤多方奔走,利用人脈資源爭取和協調財物,先後建起1000平方米休閑廣場,栽種1萬多棵綠化樹,設立20個垃圾箱,目前正在為4個自然屯安裝路燈。

  建華村秧歌隊隊員張秀琴告訴記者,她們以前就在大道上扭秧歌,黃書記來後不但修建了休閑廣場,還提供音響設備和服裝扇子,她們感覺活得很開心。

  貧困戶李萬江患淋巴腺腫瘤多年,每年藥費1萬多元。黃宇濤來了以後,給他送米送面還個人出資2000元慰問。李萬江說:『我缺啥少啥有啥困難都和黃書記說,他對我的照顧和幫助很大,有黃書記照顧我,還能多活幾年。』

  黃宇濤為建華村制定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是以現有養殖戶為基礎擴大規模,打造養殖基地,實現規模化、標准化養殖。

  正在草場放牧的建華村3組村民段元龍,見黃宇濤找他,趕著牛群從遠處走來。據他介紹,黃書記一直和他保持聯絡,了解他在養殖方面的困難。聽說黃書記要打造養殖基地,這樣的話他還能擴大養殖規模。

  蒲峪路鎮鎮長許勇說,黃宇濤能切實履行第一書記職責,理清發展思路,真抓實扶,為村裡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村容村貌、民生民風都得到改善。

  記者手記:『造血』扶貧方為長久之計

  改善村屯環境,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協調扶貧資金幫扶貧困戶,為貧困戶送米送面等等,這些『輸血』式扶貧方式,解決的是燃眉之急。

  『要從「輸血」入手,做幾件讓百姓能看得到摸得著的事。』黃宇濤深知,改『輸血』為『造血』方為脫貧致富的長久之計。

  而擺在他面前不容爭辯的事實是,那是一群根本沒有『造血』功能的人,否則他們也不會陷入貧困。

  把准了脈,對癥下藥,纔能藥到病除。合作社作為新型經濟主體,將貧困戶捆綁在一起,由能人帶頭張羅耕種和銷售,貧困戶一本萬利坐等收錢。黃宇濤看到了這一點,利用一個金點子,把合作社的功能放大,做到增產增收。

  還是在農業上做文章,黃宇濤招來大公司,讓農民無懮無慮地種地,大公司強勁的抗市場風險能力,等同於為村民上了保險,旱澇保收。同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畜牧養殖基地,也堪稱好點子,一旦落實,對養殖戶來說也是一種保障。

  待黃宇濤設計的這些好項目落地,建華村貧困戶將具有長期的『造血』功能。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