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市進口商品區(資料片)。
東北網11月30日訊 喝奶,怕有三聚氰胺;吃肉,怕有瘦肉精;見個白饅頭,都怕摻了增白劑……一時間,食品安全問題的紮堆爆發,讓老實巴交的百姓無從下口,只好把救命的稻草寄托在超市、專營店裡的進口食品上,想著讓下一代或第三代少吃點對身體有害的東西。
俄貨短期復購客流有限
進口食品走入大慶,也就是這三五年的事兒。
先是那風起雲湧的俄貨店,你方唱罷我登場,紅紅火火地開了一大堆,又呼呼啦啦地倒下一大片。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俄貨跨越邊貿,向內陸延伸。比如原來我們想品嘗俄羅斯的巧克力、咖啡、蛋糕、冰激凌,想買個套娃、首飾盒什麼的,省內,得去黑河、綏芬河等地;省外,得到滿洲裡、呼倫貝爾等地。這兩年物流業極速發達,已經讓那些昔日不好帶、不好儲存、無添加、無農殘的好東西,迅速地送到千裡之外,讓我們能夠有條件在短時間內品嘗到異國他鄉的美味。
好像一夜之間,微信朋友圈裡賣俄羅斯面粉、啤酒、豆油、提拉米蘇蛋糕、咖啡、巧克力、肉腸的……天天滿屏,一股俄貨熱可謂席卷百湖。
在年貨區域,你都會見到印有俄文的面粉、海鮮、啤酒。就連幾個月前,普京來杭州參加G20峰會,都給習總書記送來了中國人愛吃的俄羅斯冰激凌,可見俄貨在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然而,大批地上馬、貨品的雷同、難變的成本,成了俄貨店的軟肋。雖然市民對俄貨購買興趣較高,貨品也迎合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心理,但這些貨品畢竟不全是日常消耗品,也不像超市貨品那樣琳琅滿目、可選擇性強,所以,短期內復購的客流有限,就顯得不那麼顧客盈門。這也使得一些壓貨多、員工多、店面租金高的經營者,不得不關張停業。
進口商品挺起部分江山
相反,一些社區內的俄貨小店,以周邊人群為消費目標,以微銷售為輔助推廣,打快節奏,進貨快、出貨快,也開闢了一塊新天地。一位女店主就對記者說,俄羅斯對食品安全的監控是特別嚴格的,大家敢買,不怕吃出事兒,所以她的小店經營得還不錯。
她告訴記者,自家在邊貿有人,每天都通過快遞往來,有相對固定的客群,只是忙活點,收入還過得去,店面即將從住宅區內搬到臨街的商服去。
但她也對俄貨的未來經營非常擔懮:『現在俄貨出關不像以前那麼容易,無形中增加了成本,一些食品價格上漲不可避免。』
她告訴記者,俄貨在品質上的確比國貨強一些,價格也與國貨不相上下,這也是消費者願意購買的原因之一。物以稀為貴,俄貨難進,價格上漲或許會對經營收益產生影響。
俄貨的紅火,也帶動了進口商品的熱銷。目前,東風新村的新瑪特、慶客隆、新潮尚品等一些大型超市,都開闢了一定空間,經營進口商品。商品范圍,也從奶制品、飲料、酒,向大量生活必需品拓展。來源也從單一俄貨,多元發展到新西蘭、韓國、荷蘭、日本甚至印度等國家。價格方面,比同類國貨要高一成左右。
一家超市的理貨員告訴記者,這兩年,買進口商品的顧客越來越多,雖然價格上有點貴,但總有部分商品特價銷售,這也吸引了不少顧客嘗試性購買。比如,近期一款俄羅斯面粉9.9元特價銷售,就出現了搶購的現象。許多回頭客都說,這種面粉面筋好,蒸出來的饅頭也十分松軟。
買進口食品圖個心安
在談及消費者的構成時,理貨員告訴記者,購買進口商品的消費者大多是年輕人和老年人。
年輕人願意接受新生事物,雖然他們大多是網購一族,但現在實體超市有些進口商品的價格與網上不相上下,有的甚至比網上還低。對比看得見、摸得著,他們也樂於在實體超市購買。
對於老年消費者,她分析,這些大爺大娘,自己啥也不捨得買,但他們願意出『高價』買進口食品給自己的孫子。
正巧,一位嚴姓大爺從貨架上拿了一打進口果凍。記者看到,在他的購物車裡,已經放了進口面粉、海苔等食品。
他對記者說:『這幾年,媒體總是曝光一些食品安全問題,咱能咋辦?咱也不知道自己吃的東西有啥問題。我們歲數大了,就這麼地了,買點相對安全的食品給孫子吃,圖個心安吧。讓他們少吃點含農藥殘留的食品,健康成長就行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