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連路在進行雕塑創作。

全家福(穿背帶褲的是紀連路)。
東北網12月5日訊 時光帶走了鮮亮的外表和容顏卻帶不走記憶和童年。電車街12號,這個大院當年是很多文藝青年心目中的麥加。在那個知識匱乏藝術貧瘠的時代,住在那裡的老報人、記者、攝影和美編卻用自己所學哺育了一群孩子,讓他們成長為高考之後嶄露頭角的新生代藝術家,這其中就有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紀連路。在大院裡啟蒙學畫畫,然後上山下鄉、參軍當兵、回城高考,他的經歷折射著一代人的成長史。
在大院裡學畫畫
1957年,紀連路出生時,電車街12號就已經是省報的家屬區了。在他出生前5年,他的父親紀明纔應聘做了省報的廚師。過了一年,昇為炊事班班長。1954年,省報從齊齊哈爾遷來哈爾濱,紀家落戶於電車街12號。紀連路上面有哥,下面有弟。哥哥離家早,小時候,紀連路的記憶總是與弟弟紀連彬黏在一起。家裡開氣窗睡覺,他把被子讓給弟弟,自己只用被角蓋住肚子。
學校半天課,下午就可以放學回家。每天,他都去八區體育館打球,不打球就窩在屋裡畫畫。學校的黑板報,一周一期,全校15個班級總共纔選出3個孩子擔此重任,一個負責寫,一個負責編,而他負責畫。
連環畫《閃閃的紅星》作者王純信搬進電車街12號後,孩子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正規老師。王純信耐心細致地給他們講授線條和構圖,引領他們入門。省報閱覽室、省報美術組成為孩子們去得最多的地方,前蘇聯的畫冊幾乎都被他們翻濫了。美術組的編輯李明久、韓承霖、王玉堂、許新華、尚勇、馬紹義,都看過孩子們的畫,給過他們指點。浙江美院畢業的許新華,還系統地給他們講色彩。那個年代,盡管知識匱乏藝術貧瘠,但孩子們卻不曾缺過『老師』。
下鄉成了『農民』
1974年,紀連路17歲,到了該上山下鄉的年齡。他和弟弟,家裡只能留一個,紀連路背著破臉盆和行李,毅然決然地走了。戶口遷去安達中本公社立新四隊,他成了那裡的農民。紀媽媽哭了。許新華拉著紀連路的手說:『你是我最好的學生,我真捨不得你走,我原本打算把你借調到省報美術組,可現在……』紀連路拍著胸脯說:『許叔您放心,我這一輩子都不會扔掉畫筆。』
1975年1月,部隊下來招兵,當時,紀連路還不滿18歲,他揣著自己的畫找到招兵連長,告訴他自己會打球還會畫畫,希望能給一個機會,連長同意了,他成了沈陽部隊的一名空軍。黃軍服、藍褲子、羊皮大衣、棉帽子,一切都是嶄新的,那是他出生以來穿過的最新的衣服。
由於會打球會畫畫,在部隊裡,他得到很多機會。當別的新兵被派去學駕駛當司機時,他被留在機關畫地圖。不久,紀連路被調去電影組,每周為俱樂部放電影並兼職圖書管理員。這是一個讓他如魚得水的位置,文化科長經常給他講分鏡頭。電影科長曾是八一隊男子乒乓球單打冠軍,常拉他去打兩拍。畫出雷鋒系列宣傳畫的景維春跟他談藝術與創作。更讓他興奮的是部隊圖書館裡有很多連省報社都借不來的書《青年近衛軍》、《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沒事兒他就躲在小屋子裡看書。1978年6月,紀連路復員,被分配到哈爾濱日報社印刷廠鋅版車間當工人。他又住回電車街12號。
帶回一個『美第奇』
紀連路回哈時,從沈陽帶回一個美第奇石膏像。那時哈市面上沒有這種教具,它被列為『四舊』,還沒解禁。這個消息不脛而走,院裡院外學畫的孩子都趕來看美第奇。一個冬天的夜晚,大家下了班從四面八方趕來,12平方米的小屋一下擠進十多個人,連雙層鋪的上鋪都坐滿了人。
白天上班,晚上畫畫,一畫畫到後半夜。紀連路決定考雕塑系。但當時哈爾濱沒有教雕塑的老師。一天,一個小伙伴打聽到市體委的林華(現為中國工藝美院教授)也想學雕塑,帶著紀連路一路找過去。林華非常熱情,把他引見給自己另一位學雕塑的朋友崔洪文。崔洪文讓他們看剛雕出來的作品『哭泣的女人』。女人坐著,淚水順著臉頰緩慢地流淌。只一瞬間,紀連路柔軟的內心就被女人的眼淚擊穿。雕塑帶給他的震撼,很長時間都無法讓他鎮定。
讓作品走向國際
紀連路和院裡院外孩子邊工作邊苦讀,一門心思要上大學。白天上班制版,晚上熬夜畫畫,苦學一年多,紀連路迎來了命運的轉折。1980年,高考成績出來後,他如願被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錄取。其他小伙伴,有的考上中央美術學院,有的考上解放軍藝術學院。
踏進魯迅美術學院的大門,和弟弟成為校友,在各種場合,兄弟倆常常碰到。紀連路有工資,家裡寄來的錢大多給了弟弟,盡管連彬的年級長於連路,但連路很有哥哥樣,就像小時候在大院裡一樣。
1985年紀連路畢業分回哈爾濱師范大學當老師,他娶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電車街12號老屋一度成為他們的婚房。1990年,紀連路受邀,去法國參加木雕節。沒有旅費,他向人借了幾萬塊錢,弟弟又為他簽字畫押做擔保,保證他出國以後還能再回來。
在法國,紀連路抽到的參賽簽是一根直徑80厘米高2米的菩提樹,剛伐下來,還帶著水。結果,他的作品獲得政府金獎並得到2萬法郎獎金。朋友和一位長輩誠意挽留他,但他還是選擇回國。
1990年他與侯一民教授合作完成中國革命博物館序廳浮雕《血肉長城》。該浮雕長46米高4米,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高溫鐵紅釉浮雕壁畫。1995年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他與侯一民教授合作為大會創作雕塑《五女傳書》,該作品至今仍矗立於北京東長安街郵政總局門前。他又與仲偉生、侯珊瑚合作完成深圳錦繡中華小人國九龍壁飛虹塔微縮景觀。《人民日報》海外版曾以《世界最大琉璃塔制造者》為題對三人進行報道。2008年創作完成北京奧運地鐵10號線浮雕《長城》。近年創作完成哈爾濱中央大街雕塑《都市旋律》以及興凱湖肅慎王雕像。
此外,他還擔任過哈市索菲亞廣場改造藝術造型總設計、2014首屆美國阿拉斯加國際夏季沙雕展總策劃、俄羅斯克拉斯諾雅茨克國際冰雪節評委、哈爾濱冰雪歡樂谷冰雪大世界藝術總監、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藝術片《冰雪火》藝術總設計、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藝術總設計、2008央視元旦晚會藝術總設計等等。世界上首開冰雪專業本科教育,將民眾自發的冰雕創作昇華為有理論體系支橕、蘊含深邃民族精神的冰雪原創藝術。在哈師大建立本、碩雕塑專業,該專業現在也是我省唯一的雕塑專業。
2015年底,紀連路去美國阿拉斯加擔任首屆中國紅藝術展總策劃總設計。加拿大他去過10次,法國去過6次,美國、俄羅斯、意大利、芬蘭、荷蘭,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他的作品和足跡。再也沒人擔心他會一去不復返,因為大家相信他的根在這裡,他用藝術的方式,將『自己』留在了國外。
紀連路說:『我和弟弟連彬是廚師的孩子,正因為我們少年時有幸生活在那個省報大院,當年大院濃厚的文化氛圍熏陶培養了我們這代人,我們能走上這條藝術之路,要感恩電車街12號,感謝大院裡那些文化和藝術家前輩們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