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三屆『中華技能大獎』和全國技術能手評選揭曉,我省四名高技能人纔榜上有名。來自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的銑工、高級技師董禮濤獲『中華技能大獎』,來自哈爾濱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的磨工、高級技師王宗林等三人獲得『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在全國評選中獲獎,是件值得稱道的事。但說來慚愧,筆者與不少人一樣,對這個創辦於1995年、已經走過21個年頭的『國家級』大獎知之甚少,更無從體會其獎項背後的分量。深入了解後方知,在廣大技能人纔眼中,這個獎如奧運金牌一樣分量十足;得了這個獎,好比是當上了工人界的『院士』一般,是對自身技能水平的莫大認可。
『中華技能大獎』到底什麼來頭?一是輻射廣。定語『中華』二字已不言而喻,該評選面向全國。二是分量重。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評選表彰,品質有保障。三是含金量高。該獎項設立21年來,全國僅230人獲此殊榮,分散到全國,名額可謂稀缺。四是權威性強。『中華技能大獎』是我國高技能人纔的最高『政府獎項』,是給予高技能人纔的『頂尖榮譽』。以上種種,可知這個獎因席位稀缺而倍顯珍貴、因選拔嚴苛而更顯成色,含金量十足。
再看龍江的獲獎情況。作為工業基礎雄厚的省份,截至今年第十三屆評選,我省『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有7人。這些人,是全省技能工人中萬裡挑一的佼佼者,是龍江制造業金字塔上的頂尖人纔。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榮譽背後,是一群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願意下苦功夫的一線工人,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崗位,在揮汗如雨中傾心鑽研,不僅打磨出過硬的技術,更秉持『匠心』,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在守正出新中超越自我,不斷衝擊和問鼎技術高峰,是工匠精神的真實寫照。
一屆又一屆的中華技能大獎評選,今年尤顯意義非常。年初,被李克強總理褒揚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工匠精神』成為一種價值引領。按照慣例,為表示嘉許,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將得到一枚含金量99.9%的純金獎牌,以及無上的榮耀。這些獲獎者們,在各自崗位上獲得了豐盈的人生,也對社會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同他們做出的貢獻相比,對他們的獎勵並不一定很匹配,更多地只是為了啟迪和引領一種崇尚技能、尊重勞動、秉持匠心的職業觀念和社會風尚。
由此,筆者想起另一個『匠人』:新津春子。一位在日本東京羽田機場當保潔員的普通工人,將保潔工作做到極致,讓有著85年歷史的老機場完全看不出歲月的痕跡,連續四年被評為『世界上最乾淨機場』。因為工作突出,獲得了『國寶級匠人』稱號,她成了日本家喻戶曉的名人,陌生人在街上遇到她,會向她鞠躬致敬。整個社會對職業精神的高度認同,值得我們學習。
作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路上龍江需要無數優秀的產業工人發揮作用。當『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上昇為國家意志和全民共識後,『董禮濤們』這些在生產一線摸爬滾打、錘煉磨礪出來的實打實的時代精英,理應如明星般得到更多鎂光燈的聚焦。把他們身上體現的職業精神不斷放大、傳播,引種到其他各行各業去,生根、發芽、成長、壯大。